最近经常听到古尔德的曲子,前阵子认识一位日本的设计师,她非常喜欢巴赫,去她的工作室放的就是古尔德弹的巴赫。朋友最近也迷上了黑胶,天天给我讲最新的收藏和背后的故事。刚看了一个古尔德年轻时的演奏视频,弹得真好,人也长得好帅。
杨照先生在《呼吸》里也提到了这位“音乐怪杰”。不过虽然他人有些极端,音乐却能够让许多人感到同频。他选择巴赫作为自己演奏生涯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年轻的钢琴家是很大的挑战。虽然巴赫作品是音乐史上无可取代的经典,但受欢迎程度并不如人想象。就算是那首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也没有特别热门。而且那个时代古典音乐界认为,巴赫的键盘作品应该用大键琴来演奏才是正统的。
古尔德却独辟蹊径用钢琴弹奏了《哥哥保变奏曲》。1955年发行的那张唱片畅销大卖。他去莫斯科的访问演出也因为听众的奔走相告变得一票难求。许多人从各地赶来就为了抢一张音乐会门票。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加拿大音乐家用乐声征服了那些乐迷挑剔的耳朵。也用自己的专业水准改变了人们对用钢琴演奏巴赫的固有印象。
虽然在舞台上充满魅力,古尔德却决定在正式演出十五年后彻底退出舞台。他希望摆脱现场演奏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决定只用录音,不再现场表演。古尔德觉得当时的录音技术已经足够发达,让他能够保留最纯粹最对的声音。而且他拒绝利用录音中的技术处理,完整保留演奏时的音乐全貌。
虽然很多人并不喜欢他录音时边弹边小声哼唱的习惯,他也坚持不过滤掉这些杂音,但因为古尔德演奏的音乐充满魔力,让唱片公司和听唱片的人都能够容忍他的这种哼唱。古尔德选择演奏的乐曲也非常挑剔,除了巴赫,他只弹了一点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至于大部分人认为的钢琴经典作品在他眼中都算不上成功之作。
除了弹琴,他还喜欢写文章发表高论,经常在电台里说东道西。接受采访时发表的极端意见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这只要当他的钢琴声响起时,就让人觉得“一切都对了”。作为一名音乐家,古尔德有敏锐的耳朵辨识出什么是好的对的音乐,这一天赋也让他的演奏变得完美,而无可挑剔。
也许艺术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坚持,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他们只为艺术而生。对古尔德而言,他的音乐不是为了取悦大众的,而是自己内在情绪的表达。他的演奏不止是跟作品的对话,跟钢琴的对话,也是跟自己的对话。斗胆揣测大师应该是一个自恋的人吧,那种演奏中的随心所欲是何等自信。再听一次他《哥德堡变奏曲》,钢琴声中参杂着哼唱声,呼吸声,每一个音符都那么富有个性,带着饱满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