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条老新闻,30多岁的“海归“儿子扬言要拿刀砍父亲。
十多年前,家在南京的生意人王先生付出数百万元,送儿子小王去外国留学。
结果完成学业后的小王不但不找工作,还十多年来一直在家啃老。
这期间,王先生又为儿子购置了路虎车以及房子,每一样都价值不菲。
关于找工作的问题,王先生劝过也说过。可面对已经34岁的“废柴”儿子,他忍无可忍了。
他一气之下把买给儿子的路虎卖掉,小王知道后怒火中烧又砸烂了父亲的车,双方起冲突,场面是一片混乱。
很多网友在看完这则新闻之后,纷纷留言指出是家长的过错。
但无论是教育还是原生家庭的原因,儿子啃老且不尊重父母的事实是无法改变了。
自己的玩具被人毁坏了就要弄坏别人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像极了小孩子?
很多人总把啃老的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但终究只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而已。
“啃老”是真的因为家庭问题?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海归”是属于高学历高收入的体面一族,啃老完全不像是他们会做的事情。
但这样的事件是越来越多,18年就曾有一条新闻报道:
已82岁高龄、老伴已离世的上海丁阿婆含泪哭诉,自己本该颐养天年,却整日为儿子忧心忡忡。
丁阿婆的儿子大卫于1993年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本科毕业,后又奔赴加拿大求学,成功拿下了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但从毕业回国后,大卫就没有出去工作过。就算是丁阿婆患上了尿毒症,已经48岁的他,仍然在家安心做“啃老族”。
他拒绝出去找任何工作,日常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生活作息昼夜颠倒,状态十分颓废。
丁阿姨患有尿毒症,每周都要做透析,可大卫非但没有照顾母亲,还要与她分享每月仅3500的退休金。
丁阿婆希望儿子能够改变,却又找不到其他方法来帮助他,无奈之下只好通过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渴望他能够醒悟。
但往往事与愿违,大卫依然拒绝跨出家门半步,同时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母亲:
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还有湖南张某,他本科毕业后工作三年,随后在北大医学系硕博连读。按道理说,他的前途该是一片光明,结果张某在即将博士毕业之时,选择了肄业。
回家后的他,不找工作,整整17年待在家中啃老,后来还申请了低保。
只因为他觉得普通工作无法实现他的鸿鹄之志。
记者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能够适应吗?他说:“只要不想事情就行。”
父母溺爱,家庭教育不行,我不想出去工作;
这工作不行,不能实现我的抱负,还是不做了;
工作太辛苦,老板对我不好,不想干了.....
他们啃老的原因千奇百样,但归根结底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
有人说,养不教父之过。
年轻人啃老的问题肯定是与父母溺爱、家庭教育有关,可问题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
有的人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时,选择回到舒适区,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父母,从此理直气壮地啃老。
说白了,就是巨婴。
“巨婴”是什么?
就是外表像成年,实际上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婴儿时期的人。
作家武志红曾写道:“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有太多的中国巨婴,把啃老当作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
家长的溺爱只是他们停留在舒适区的借口,他们不愿意自己失败的人生被暴露在阳光底下,也没有勇气去重拾自己的人生。
比起奋斗和成长,他们更加害怕失败。
“啃老”的巨婴们不愿意长大
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还是巨婴们的主要表现。
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如婴儿一般的举动,哭闹、撒泼、甚至坑害自己的父母,要求别人为自己的“不幸”买单。
6月,湖南邵阳一啃老男子为讨女友欢心常向家里要钱,先是卖了母亲的手机,想再卖冰箱时与家人发生冲突。
要钱要不到的他站在街头拿着刀,扬言要砍父亲。
无独有偶,上海一男子要钱不成,在街头对自己的母亲施加暴力,他一把抱起自己的母亲的身体在空中狂甩。
瘦弱的母亲被甩得站都站不稳,一个踉跄就摔倒在了地上。
但眼见此状的男子并没有停止的意思,强行将母亲往地上按,用力抽打母亲的头部,甚至将衣服甩在她的脸上。
而最可怕的是,他施暴的对象是一位可怜的母亲。
巨婴们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
物质上啃老、精神上漠视亲情,这都是不独立的表现。
有人说,一个能自己完全独立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成为“家里蹲”的。
可怕的是,这样的啃老现象,在中国是越来越普遍了。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
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年轻人到了应该离巢的时候却依然懒着不走。
这样无疑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甚至是一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巨婴式”啃老其实是逃避消极的表现
啃老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发生在中国,啃老在很多社会都是一个愈发显著的现象。
比如,去年美国纽约就有一对父母因为其30岁的儿子赖在家里不肯搬走啃老,父母就将其告上法院,希望儿子独立....
一个个例子告诉我们,“啃老”也好,虚度生命也好,根本就不局限于海归、国籍。
这些人本该在拼搏的年纪却选择了“混吃等死”,还用各种借口美化自己的选择。
从这里是不是看到了一种“消极”“丧”的态度?
学者张鸣曾写过多篇“啃老”话题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
“长大之后,看到父母挣钱很容易,轮到自己了,则百事不顺,未免高不成低不就,能磨出来的,还算好的,磨不出来,就基本上废了。作为一个人,来世上走一遭,最后两手空空,白活了。”
很多巨婴们一旦在现实生活当中受到挫折,就缩进自己的躯壳当中,以为这样就能够躲避外界给自己的不如意。
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候,就只能把气撒泼在自己的父母身上。
这不仅仅是巨婴的行为,更是一种深深的“丧”,一种挥之不去的消极。
图片来源于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薪百元的青年们》
将这种“丧”发挥到极致的,要数之前在深圳逗留的“三和大神”,日本NHK电视台专门制作了一档纪录片报道这个群体,深挖他们的生活。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年轻人,曾经满怀梦想来到深圳打工,最后却悲哀地发现,他们根本无法在这里“淘金”。
于是,只能自发地聚集在深圳龙华的三和人才市场,流落睡一晚只需10元的网吧,吃挂面、喝两元的纯净水,抽着一根一根卖的散烟,“做一天,玩三天”是他们的生存真理。
他们无法拯救自己的生活,又逃避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有钱就花,有饭就吃, 有的甚至吃不上饭,活活地饿死。
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那些啃老的青年就是用这样的态度在生活的。
寻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又自怨自艾,在家坐等着仿佛人生就能成功。
就如同那一句话一样: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当他们发现现实不如人意的时候,就只能逃避回到家庭这个龟壳里。
但谁又能护你一辈子无风无雨呢,人生,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