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的《孤独六讲》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他在序言中说,他的这本书“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实为谦词。
《孤独六讲》不是枯燥的哲学论述,而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依次谈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终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及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在被《孤独六讲》这个书名吸引随之开始阅读之前,我从未认真想过什么是寂寞,什么是孤独。但我一直为一种现象深感不安:商品社会里,都市的人们大多不愿独处,不敢面对自己, 体味孤独。
饭局铺天盖地,争相以在外吃饭聚会为荣;手机日夜开着,倘若忘带,必定惶恐不安;坐进车里,音响打开,走进家门,电视打开,不一定听也不一定看,只要身边有点儿动静就好;翻看微信,更新说说,上网狂购……声色犬马,一派热闹景象。然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躁动不安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词:寂寞。
蒋勋说,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人要学会享受孤独。
寂寞和孤独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孤独也是一个人的自我升华,自我触摸,或者自我安慰,能使自我得到一种新的认同。
如果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自然更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就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所以,蒋勋说:“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相反的,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一段路,平静一片心情;一段思量,看开许多事情。尊重孤独,品味孤独,享受孤独,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