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庆老师写的《一位语文教师‘野蛮’的第三次生长》,读来让我能量满满,不再迷茫,不再彷徨。
印象最深刻的三点:1.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方向);2.持续阅读,汲取能量(能量);3.专注一项,练就绝招(专注)。
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方向、能量、专注。
李海林先生用一个非常精准的知识结构图,进行了阐释。
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卓越教师——缺理论
骨干教师——缺反思
职初教师——缺经验(运用原理于实践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用策略去改造自己的行动。
一个听了无数遍的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草叫作毛尖草,它被誉为草地之王。可是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停止了生长,人们根本看不出它是草地之王。但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它仿佛被施了魔法,两三天就涨到了1.6米到2米的惊人高度。植物学家开始研究,发现毛尖草它一直在生长。它可以把自己的根部扎往大地深处28米之深,根深才能叶茂。
阅读是长根的事业。要想成为一个卓越教师,必须要根植于深厚的阅读。于我个人来说,其实我没有太多机会参加各种各样高大上的培训。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在读书中进步。
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你通往未知世界的路。阅读,才能让一个老师持续往前走。
你能不能冒出来,最先可能取决于你的灵气;你能不能走远,关键看你的底气。底气从哪里来?底气,是从书堆里冒出来的。
所以,我提醒自己,阅读要聚焦、聚焦、再聚焦。一年深入阅读一类书,深入地阅读一个作家,慢慢地让自己在某一个领域能够深入下去。总体来说,文史哲的阅读始终是一个教师的背景。骨干教师阅读基础经典与理论,而卓越教师就需要深度的穷尽式的阅读。
除了阅读,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还有一道坎需要迈过去,那就是要专注。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人,无不异常专注。
斯蒂芬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因为自己的努力,少一些迷茫,多了一些坚定。
只要专注,任何看起来野蛮的生长,都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
专注,可以让一个看起来资质平平的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沈从文,用自己的专注,成就了自己的品牌。
你要去练就自己的绝招,专注地练自己的绝招。
一个教师,要想走向卓越,要有第三次生长的勇气。要敢于“野蛮”地长,要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要坚持做自己。
品牌怎么形成?十年磨一剑。
做自己的过程中,我也专注于写作。
一直写一直写,就能写出一片新天地。
板凳敢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样才能真正把学问深入做下去。
总需要一些人,守得住初心,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
精彩的背后,是200%的努力。我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收集了大量评课资料,把某几位名家的课当做例子,试着评课,评完课,再与相关评课作对比,寻找自己的不足。就这样,我这个教龄不满3年的新教师,在评委的盲评中,脱颖而出,喜获第一。
所谓惊喜,其实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发现亮点——提出建议——大胆重构,这是我评课的基本思路。这样的评课,往往让听课教师甚为过瘾。
他们的评课,常常 拨云见日,令我豁然开朗。
看自己的课,最深的感悟:
话少些,再少些,省出时间给更多学生。
提问,要尽量少而有质量,多提主问题。
课堂,要还给每个孩子,至少要让一个后进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有一节,回看的次数最多,大概看过三十几遍。
看自己的课,真的是一次心灵炼狱,仿佛重回至暗时刻。常常,看着看着,有了新的灵感。于是,又会演绎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新版本,当然比老版本好。于是,兴奋之余,写一篇磨课记,与往事干杯。
于是,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课,成了美丽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