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英:《What Life Should Means to You》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李青霞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心灵和肉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第十章 职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群体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人生所面对的三个问题展开,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得以永存?如何进行人生定位,学会与他人合作,促进发展?如何适应性别差异及人类的延续?三个问题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得到解决,有助于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个体心理学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方面。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个体心理学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的心理学派。其次要明白阿德勒虽出身与中产阶级犹太家庭,但他的童年却由于身体缺陷一直不快乐,且曾于弗洛伊德共事,后因观点产生分歧,退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此外,阿德勒曾提出归属感与融入渴望、创造性自我,自卑情结与补偿,早期经验、出生顺序和家庭构成对心理的影响。可以说,他引领个体心理学进入了现代阶段。
一、自卑感与优越感
在这篇书中,阿德勒认为人活着的目的在于追寻人生意义,而人生意义的真谛在于奉献和合作。因为人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第三章开始,作者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劣势论述什么是自卑以及如何对自卑进行补偿,走向成功。书中谈到每个人多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这里所讲的自卑是指人们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而自卑的原因在于人们喜欢追求优越感。(这里所讲的优越感是指建立在他人之上的一种不满足心理)由此可以看出,优越感是对自卑的补偿。但是一旦补偿难以发生,便容易产生自卑情结,危害身心健康。
二、改变行为,追求超越
正因为自卑感与优越感这两种感情的存在,人才想要追求超越。文中第四章至第五章,揭示了因为童年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的不同,使得人们从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阿德勒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认为过去经历并不具有决定作用,不可逆转。改变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目标。因此他从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这三种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的观点。自卑与优越就像两匹马车,拉着我们实现超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要因为过度焦虑,走向自卑情结。关于如何改变行为,实现超越,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可以创造性的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性改变行为可能性,再通过树立目标,使行为与目标锚定,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与他人合作
第六章至第十二章作者从职业、人际交际和两性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合作的重要性及具体解决办法。作为人生的意义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的合作之中。
比如在婚姻中,妻子和丈夫建立起合作。一方面是爱情要长久,另一方面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正确的合作意味着两人在婚姻中地位平等,不存在附属的地位。尤其是男性一定要明白赚钱多不意味着地位高,而是分工的正常问题。所以男人不能老是追求赚钱、花钱的问题,老是把目标放在分工上,而是要和妻子建立平等的合作,共同管理家庭,女人亦是如此。关于如何拥有幸福婚姻,阿德勒认为应给予对方充足的关心,且比关心程度自己还要深。在家庭教育上,阿德勒通过啃老族的例子说明母亲不能过于宠溺孩子,要和孩子学会合作,关心别人。再比如作者认为学校是家庭的延续,在学校里,教师要协助家庭,帮助儿童对他人感兴趣,学会合作。并认为青春期的危险是因为其中的三个问题缺乏锻炼和准备,罪犯是追求优越感。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通过看一些解读,至此写下读书笔记才对此书有进一步的了解。我自认为一直是一个较为自卑的人,出身农村,相貌平平,个子矮小,没什么特长,所以说起什么自信,我好像也没什么可自信的地方,就连我的高学历也无法完全补偿我的自卑,所以我一直想要更好的自己,其实追求的是一种优越感吧。于是我决定搞清楚自卑的来龙去脉,以便对症下药,勇敢走向社会,追寻所想、所爱、所要。
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卑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过是优越感补偿不足。追求优越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优越感不意味着高人一等,你有别人没有地特别存在。如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常常容易以不适当的方式(如高傲、固执、自我欣赏等)表现出这种心理状态。所以,这里就有些赞同孟非的观点,所有的优越感都来自缺乏见识和缺乏悲悯,最高贵的优越感是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压力,和你相处的很舒服。一味地去追求优越感,并不能解决什么,似乎自卑得到了解决,可是那有如何,若是平衡不好,不过从一种极端走向另外一种极端罢了。不因过于焦虑走向自卑情结,不沉迷于优越走向自大,实现这种平衡的最好办法就是树立目标,改变行为,学会合作,从而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