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崔允漷博士对于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解读
今天早上八点准时坐在电脑面前参加2022年新课标的培训。关于新课标的培训今年线上进行了不少了,线下集中也有一次。可能是我比较愚钝的原因,一直消化不良。所以,对今天的培训也不抱多大的希望。想着听完可能还是糊里糊涂,就登陆了后随便点开排在最上面的“崔允漷博士”,发现自己连博士的名字都读不准,马上找度娘正了正音,“漷”,音“火”。
本想着我可以一边吃早餐一边轻松听课的。没想到崔教授一开口,我便舍不得离开去拿早餐了。崔教授讲座的主题是《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他从课程的修订依据,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越听越高兴,我很快被他圈粉了。他讲话也太有趣了!他非常善于把难懂的概念呢做类比,形象有趣,深入浅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豁然开朗。
比如他在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功能的时候这样说:育人的蓝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是说说而已,要做出来,怎么把它做出来?从教育目的层面,怎么把党的教育方针变成培养目标,把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的要求怎么能够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上,这个层面就是个想得到的美丽。然后到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结合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的思维方法、观念,这个层面是看得到的风景。怎么把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到的风景,需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由老师或者编教材的专家形成教学目标,把看得到的风景变成走得到的景点。同时要评价,如果没有评价那是个教育史,那不是课程。课程思维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评价,所以通过这样的建构,把想得到的美丽,看得到的风景变成整个景点,从走得到的景点就能推论看得到的风景,从看得到的风景就能往上推想得到的美丽,这样的一体化和层级化进一步说明德是怎么立起来的,人是怎么树起来的。好一个想得到的美丽,看得到的风景,走得到的景点。这么一说就把课程目标到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和课程评价之间的关系和功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又如他在说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的时候,他这样做比:如果把培养目标比作一个画像,它代表国家层面,以不同的画法把初中毕业生大概的育人规格画出来,而三有时代新人应该是其最好的表述。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通俗一点讲,什么叫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再讲具体的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这个关键能力就是能做成事,把事情做成。比如会开车,会开车这不是这一件事情吗?那什么叫必备品格?必备品格就是习惯做正确的事,比如礼貌行车,这就是一种品格。什么叫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坚持把事做正确。一个老师说我今天把这堂课上好,这不一定有价值观,如果你整天想着把每一堂课都上好,不仅有了仁爱之心,还有了专业信念,还有了价值观。 课程方案新目标体现在:从双基、能力到核心素养。比如考驾照,项目一是交通规则,项目二是移库倒库,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能。有了知识、有了技能不等于有能力。如果要有能力,一定要有真实情境,就是小路口、大路口。会开车了怎么能够有驾驶素养。如果我们把驾驶当成一门学科,这里边很重要的就是让驾驶员自己悟、自己反思。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技能之后,这个时候要变成素养、变成习惯、变成观念、变成思维方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培训,通过其他的方式,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学习者自己悟。我的天,太喜欢他这个“通俗一点讲”了。多么生动鲜活!太有趣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崔教授的整个讲座里贯穿始终。这么多年,听过这么多场讲座,多数是越讲我越糊涂,能讲得我不糊涂的算是少部分,能讲明白的凤毛麟角,但把课标讲得这么通俗有趣明白听得我舍不得漏掉一句话的,崔允漷教授是第一人。原因可能很多,一是跟解读专家有关,一是跟我本人的理论积淀有关。总之,今天巧了。他不但让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评价是否达成目标,也间接解决了我之前的困惑,很有指导意义,收获非常大。课后和同事交流,大家也有同感。今年的课程专家选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