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 桓公与管仲之尊王攘夷

春秋之时,周衰而各国起。虽曰假仁、假义,有尊王之名,无尊王之实,然犹共尊周文而不替,则春秋三百年亦可谓周文之多头表现期。此为战国所不能有者。于是,吾人略言五霸之事业。

牟老认为依伯本义以昆吾、大彭、豕韦、桓、文为五霸。惟夏、商史略不详,兹不论。周之霸惟齐桓、晋文耳。

春秋三百年亦不可尽谓之为衰世。盖实在周文之敎养中而尽才情者也。文化程度极高,富人情味,生命宽裕而畅达。故不把持而能相安。有限度,有分寸,而与人为善。存亡继绝,“帅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此荦荦数语,非文化程度高,生命宽裕者,不能也。故吾人于春秋之时,实见有文化生命之荡漾,与文化理想之提揭。

尊王攘夷之文化理想,首由管仲提出。

(注:“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历史哲学》读书摘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