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如果成长健康,孩子保持了内心的勇气,那么它不容易出现问题,能够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而如果孩子觉得气馁,没有得到鼓励,他的归属感就得不到满足,于是他的重心就会转向通过他人得到归属感和自我认知,他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转向这个目标,通过恼人的行为或者可爱的行为,总之通过一切方式,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的孩子一般通过四个错误的目标来寻求归属感,要想将孩子的错误目标引导至有建设性的健康行为,我们就需要了解这四个错误目标。
第一个错误目标,寻求过度关注
受到这个错误目标和动机的影响,还是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因此它会发展出各种得到关注的技巧,找到各种让别人为自己忙活的方式,可能有的方式可爱,有趣,愉快,好玩。当然,这种方式不是很容易被识别,因为往往会让你觉得很好玩,很有趣,而不会让你觉得烦、恼火、生气。然而不论这个方式有多可爱,他的目标是得到关注而不是有所贡献。
如果用可爱的方式不能得到关注,孩子可能改用令人恼火的方法,他可能会哭哭啼啼,恶作剧,拖拖拉拉,在墙上乱画,等等的方式,这样的孩子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他认为当父母因为他的行为而暴跳如雷时,至少他们注意到了它的存在,每次我们对这种要求过分关注的行为妥协或让步时,就增强了孩子的这个错误观念,更加令孩子相信,只有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才能找到自己渴望的归属感。比较常见的就是我们常常能看到的作业拖拉,然后家长在旁边陪的很恼火,各种生气,各种上火;还有一种就是不断的在学校里面惹事,让家长不断的去学校,那像这种方式呢,常常比较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很容易来寻求帮助。
当然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支持,手把手的训练,感情的连接和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分辨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间的区别。秘诀就在于家长要有能力了解全局,能够客观的去了解,就事论事,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可以先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观察孩子的行为,引起自己的反应是怎样的?我们也能够通过这样的反应来去辨认孩子的潜意识的需求是什么。当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培养出理解和解释的能力,上升到有意识的层面,我们就会有方法引导和帮助孩子。当然由于我们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这样的能力是需要一段时间,不断的去观察孩子,不断的去体会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不间断的练习,才能达成的。这个能力训练的过程,我们可以在日后有相关的主题的时候再做详细的讨论。
第二个错误目标,权力之争
这种错误目标通常出现在父母强行制止孩子要求关注的行为后,孩子会决心用权力之争来击败父母,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中的孩子会觉得如果顺从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强大的权力,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孩子睡觉问题,有很多家长会说,我要是哄她睡觉哄好几个小时,常常把自己哄着了,他还没睡。最后实在忍无可忍,就啪啪打了他两下,然后她哇的一下哭了就睡了,终于老实了。但实际上父母最终动手的行为在孩子看来就是他赢了。当父母恼羞成怒动手时就像在说,“除了比你个子大力气大这个优势,我什么优势都没有了。”
那么想要征服争夺权力的孩子是个很大的错误,也会徒劳无功,权力之争持续下去容易发展成习惯,家长很容易发现她跟孩子的这种模式就会一直循环下去,而且会不断升级。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可能会,让他觉得唯一获得满足感的方式,就是恃强凌弱或者成为专制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如果在权力之争中通常能够赢的是孩子,那么他就会觉得只有我更强,我得到那个更大的权利,我才能够得到我想要的。反过来,如果家长是那个赢的人,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同时他也从家长身上看到,只有比对方强,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目的,所以他很容易把家长的这种行为转化成他在学校的行为去欺负那个比他弱的同学。
第三个错误目标是报复
当父母和孩子逐渐在权力之争中越陷越深,都想征服对方,就有可能发展出强烈的报复行为。现在他确定自己不被喜欢,也没有足够的权力,那么它的价值感就要通过伤害他人来体现,这是为了补偿他自己受伤的情感,就开始了反击和报复。他不断的表现出像是一个坏孩子,她需要被人真正理解和接纳,帮助他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如果因此而惩罚这样的孩子的话,就更加证明了他是坏孩子,同时也给予他更多的心理动机,做出更多伤害他人的报复行为,这样的孩子因为内心的气馁很容易产生,“我就那么坏,怎么着吧?”的想法。
如果说这样的孩子通过报复,也就是对外的攻击性,来表达自己需要被理解、被帮助的诉求,从而能够获得帮助。那么第4种错误目的在我看来,就会有更大的伤害性,而且有时候它更隐蔽,不容易被发现。
第四个错误目标,自暴自弃
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放弃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成功的机会,非常的无助,同时他也利用这个无助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候甚至是想象出来的弱点,目的就是避免去做那些他觉得会失败的事情,而失败会让他难堪。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提到过的,孩子天生是有挑战困难的勇气的,那么他有这样的错误观念是来自于一系列挫败的经历,正如上一章,乔治因为妈妈的赞美,反而有了觉得自己无法搭出完美书架的挫败感。所以这些挫败感有时候可能就是在我们无意中或者好心办坏事的过程中产生的。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有价值。而父母要做的,可能就是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去开启孩子的心门。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这4个有可能的错误目标以后,我们就有了行动的心理基础,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提醒家长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告诉孩子,我们怀疑他们有这样的错误目标,这样的言行不但不会对任何人有帮助,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心理学知识是我们行动的基础,而不是对孩子说出一番话来对付他们。我们对孩子的错误目标有了意识,就可以了解孩子行为的目的,因为有了这一层了解,才能够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我们可以避免对这个要求妥协,如果妈妈离开现场,那么寻求关注的行为还有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和孩子陷入了权力之争,我们可以退出战争,没有敌人的战场,哪里会有胜利可言,当孩子想要通过伤害我们寻求报复,我们要意识到他的感情也受了伤害,我们可以规避孩子的伤害,并且不用责备和惩罚再次伤害孩子;当我们意识到孩子自暴自弃,我们不要让他觉得没有指望,而是安排一些让孩子发现自己能力的事情。如果妈妈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一个人会没有指望,那么孩子的自我放弃,也就没有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这4个错误目标还是针对童年期的孩子为主,到了青春期,因为孩子和同伴的关系变得重要了,他会寻求更宽泛的行为模式,目的是寻求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那么他那时候的不当行为就不再适用于这4个错误目标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父母也要牢记,我们只能努力激励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有时尽管我们做的很对,也未必会成功。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不能担负为孩子做决定的责任,这个责任和权力是孩子的,这也是平等理念的一部分。当然有很多家长会说,可是孩子不知道啊,他如何能够去知道他怎么做是对的呢?难道我就眼睁睁的看着他往错误的路上去走吗?那么我想问你,你是愿意现在在眼皮子底下看到他,往一个错误的路上去走,然后你还有能力去帮他去面对这个错误的结果,还是说,在未来,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走到错误的道路上,最终不得不去接受那个,可能更严重的社会后果呢。
孩子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方法来解决,对大多数父母遇到的绝大多数情况而言,知道在这个情况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足够了。隐藏在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标非常深远牢固,孩子那些让人生气的行为不是通过一次正确的回应就能得到解决,我们可能需要朝着深度改善孩子的前景去努力,重塑孩子的性格特征。
如果父母能学习改善自己,真正了解孩子,就能够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发展和谐社会需要的性格特质,得到社会归属感,让自己拥有幸福充实的人生。而最后我们也要再次强调的是,虽然我们可以训练一个孩子察觉行为背后的错误目标,但这样的心理揭示行为应该由专业人士去做。千万不要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在寻求我的关注,你这是寻求过度关注,那你这个是不合理要求,我现在只要拒绝你就可以了。那我可以告诉你,他一定会找到另外一个方式,来继续跟你斗。
好啦,虽然了解了不良行为背后的4个错误目的。但是想要掌握跟孩子正确沟通的方式还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学习哦。明天我们会聊一聊对惩罚与错误的误解,你认为的惩罚还是那个惩罚吗?你认为的那个错误仅仅是你认为的吗?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