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当有人问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回答或多或少都会有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么是别人说的具体事例,要么就是别人直接的评价。
对自己的认知方面,内化以后的关于自己的知识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和别人相关的。也就是说,自我认知并不是全部,不是全部是自己认识到,并内化以后的知识。简单点说,我对我自己认识得不全面。
美国研究院珍妮弗·普法伊费尔曾经对一些青少年做过研究,要求他们汇报对自己类似于“我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样的直接评价,以及别人给予他们的反馈,类似于“我的朋友们认为我很聪明”的评价。
研究结果证实,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要求反馈性评价这一举动都能够激活当事人的心智解读系统。心智解读系统通常与他人表达的看法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即便你问一个青少年他对自己是怎么看的,他也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别人对他的看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引入他人的看法。
这项研究支持了一个论点:外部信息在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可以想见,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外部的信息没有发生及时更新的话,已经内化并积累的自我评价,也就是关于自我的信念同样不会得到更新,即使是一部分。更进一步,旧的信念就会限制我们自己。
好比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一直秉承着这个信念。演化开来就是我不善于社交,我不善于交朋友等等。
这两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词,叫“社交恐惧症”。听到时,我自然而然就联系起了关于我自己的这个信念,然后又再一次地强化了成了“我有社恐症”。
一次同学聚会,应该是我老婆同学的聚会。聊到这个新鲜网络名词的时候,他们都不太相信我是这样一个人,我三番两次解释收效甚微。也许是老婆同学的关系,互相要照顾各自的面子;也许是聚会了几次,早已经熟悉了对方。他们一致认为我不是这样一个人,看到我这么坚持,又平衡了一下,解释道,我是在陌生人面前“社恐”,在熟人面前“社交牛逼症”,也就是另外一个热词“社交牛杂症”。
这样的评价对我来说是一种程度上的赞扬,至少有一部分不是那么内向。自我认知早已形成了一种信念的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这正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构建过程中来自外部信息更新不及时,造成的旧信念的限制。不否认,我在成长过程中,也接收过一些别的评价,但信念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长期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关于内向的评价出现的次数最多,再加上自我强化,形成的信念不是那么容易修改的。
殊不知,这样的信念限制其实是一种逃避。因为不擅长社交可以练习,外部的评价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就好比熟人面前的“社交牛逼症”又如何解释呢?
诚实面对自己,深刻挖掘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是改变旧有信念的办法。也许以自己这样那样的缺点来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来逃避一些必须自己亲自处理的事情,比如到处奔波处理一些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却是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事,借口不善社交而一拖再拖,直到不能再拖,又或者已经要办的事情发生了改变,更麻烦而压力更大,自己更加畏惧。
再说一遍,诚实面对自己,走出去,事情始终要解决,难道要拖到“积懒成笨”的地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