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像超人一样!”
“是啊,那样倒好喽!”我调侃道。
在印象中,近两年来,我是住在学校,吃在学校。
早上一般7:30进教室,除了其他老师的课,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教室和孩子们在一起,批改作业,背书,讲题……他们的一举一动基本了如指掌。事实上,对于中途接手的小学高段班级,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防患于未然。
经过近一年的深入了解,最大感觉是:孩子们的行为,坏也好,好也罢,都没有什么主观上的故意,只不过是他们平时行动的延续而已。
同事们闲谈中常说:对于学生,你不找事情给他们做,他们就会找事给你做。这道尽老师的多少无奈,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表面上是能解决问题,可是这样,让孩子们更想释放自己,一找到机会,他们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的!
通过仔细琢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惹事生非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找不到真正该做什么。为此,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引导他们要么出门锻炼身体,要么多看书,从书中获取知识,要么静静地看练字,修身养性。慢慢地,大部分孩子会主动看课外书,一部分孩子自主选择锻炼或者练字。有事做了,他们自然不去做无聊的事,更不会去惹是生非。
其实,每当老师走进教室,孩子们不自觉地就进入学习状态,就算个别孩子想玩其他名堂,他也只能小心翼翼,如果得不到同学附和,他要不了一会就会偃旗息鼓,重回学习正道。只是,大部分课间都在教室陪伴孩子们, 起初他们十分不领情,尽管有过不理解,有过不悦,甚至有过逆反,但更多的是依恋,是信赖。慢慢的,孩子们说起了心理话:老师,XX在路上说我们几个怎么样怎么样;老师,我妈妈哪天给我打电话,要带我去哪里哪里;老师,班上有人“耍朋友”倾向……
于是,我向大姐姐一样,一一给他们化解:或告诉他们怎样处置;或与他们一起开心,一起难过;或循循善诱……
渐渐地,觉得孩子们是那么可爱,那么玲珑剔透,就算偶尔有出格行为,都在他/她的自嘲中烟消云散。
都知之深才爱之切,我觉得反之亦然——作为老师,要打心里爱每一个孩子,你才会有真正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为此,我常常这样对孩子们说:老师把你们当作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当作孩子一样尽心尽力地教育,不姑息,不放纵,当然也会毫不吝惜的表扬和批评教育……
超人,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