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传习录(卷上)




【二八】未发之中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刘宗周云:“此所谓念,是无念之念,莫错会。不然,才起一念已是欲也。故曰:‘凡有所向,便是欲。’然先生之教,自是真切。”(《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二,页六下。黄宗羲采用《阳明传信录》,《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五上。此处又删宗周评语。)

但衡今云:“必心得宁静,始得谓为未发之中 阳明未著此一语者,用以破陆澄徒知宁静之失。故教以循天理去人欲,则宁静工夫,方有着落,有发用,非以宁静为病也。本节所云,语有偏全。学者待到工夫熟处,豁然贯通时,则必恍然而悟。「是者是,非者亦是。”


[译文]

陆澄问:“当一个人静处以存心养性时,能称为是‘未发之中’吗?”

先生说:“如今人们存心养性, 仅仅是定气养神。宁静下来的时候也只有气得到了安定,全然不能算作是‘未发之中’。”

陆澄说:“‘未发之中’就是‘中’,这难道不也是寻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动亦定,静亦定)。做功夫无分动静,不管是宁静时还是喧嚣时,时时都想着去人欲存天理。假若仅仅在宁静时存天理,不仅会渐渐养成喜静厌动的弊病,而且其中许多的问题,只是潜伏下来了,终究不能根除,遇到事便会滋长起来。心中时时存养天理,怎么可能得不到宁静呢.?过度追求清静,却不一定能做到事事循理。”


释疑:

必心得宁静,始得谓为“未发之中” 。此节先生用以破陆澄徒知宁静之失。故教以循天理去人欲,则宁静工夫,方有着落,有发用,非以宁静为病也,(宁静亦只是为了功夫初期能收束心猿意马)。

本节所说,语有偏全。学者待到工夫熟处,豁然贯通时,则必恍然而悟。是者是,非者亦是。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静和动是相,是状态,存天理去人欲,是精神内涵。所以不管宁静不宁静,也不管动不动,只要能够存天理去人欲,就是功夫。如果片面地依赖宁静,你不但慢慢地会有喜静厌动之弊,这个毛病也会养出许多病痛,而且这个病痛只要潜伏着它就绝不能去,遇见事依旧滋长,碰见事照样乱。


附注:

①未发之中。《中庸》首章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②这里的念,是无念之念。念念去人欲:是说在念头里剔除人欲 达到无念之念


净心斋笔录

2023年3月29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点滴骨血 信愿行证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体悟实证成果最大声 孔子流亡14...
    感恩女神诗淘阅读 374评论 0 0
  • 陆澄录【10】 【原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
    大珊老师阅读 2,577评论 2 8
  • 原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
    无住居士阅读 1,215评论 2 10
  •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 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
    汉唐雄风阅读 3,353评论 0 5
  • 陆澄录 【原典】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
    海上明月共阅读 37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