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孔子传》笔记

1.钱穆,现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新儒家代表人物。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知名高校教授,后创办香港新亚书院。他一生研究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著述达80余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孔子传》等。在一片“反传统”的时代声浪中,钱穆是少数几位对传统文化持同情态度,并为之奔走呼号的学者。

2.本书写于1973年,当时定居香港的钱穆受台湾孔孟学会之邀,撰写了这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孔子传》。他广泛搜集材料,但严格筛选,最终完成的书稿叙述简洁、论点慎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从孔子的出生说起,讲述了孔子的生平,介绍了孔子的三大事业:教育事业、政治事业和著述事业。由于本书出版后不久钱穆先生就失明了,因此,《孔子传》相当于钱穆对孔子、对儒家、对传统文化的最后认识和总结。

3.孔子一生的事迹可以划分成三大板块:教育生涯、政治生涯和写作生涯。通过对这三大板块的详细描述,本书完整地呈现了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哪些事,进而揭示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作者认为,孔子最伟大的贡献在思想教育方面,他阐释和发扬了以“礼”“仁”概念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并以此培养学生、治国理政和编纂著作。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4.孔子一生的经历,以及他的学说和思想。只要你想了解传统文化,孔子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大人物,肯定是绕不开的。本书作者钱穆说,在孔子诞生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已经积累了两千五百年以上,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去世后,中国的历史文化又发展了两千五百多年,这段历史,又被孔子深深影响了。

5.孔子逝世后受到很高的礼遇,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尊为“圣人”。后代学者们一直在挖掘关于他的各方面知识和材料,遗憾的是,孔子的传记不多。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是最有名也是最早的,但就因为早,只有西汉以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我们了解孔子来说还是不够的。钱穆的这本《孔子传》完整反映了孔子的生平事迹,而且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讲故事,他更注重分析和总结孔子学说的精髓。所以这本书像是孔子的思想评传,或者说精神传记。

6.钱穆1895年生于江苏无锡,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大家。他最传奇的经历是,虽然只是小学毕业,却登上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讲堂。他的《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以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史学经典著作,胡适、傅斯年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钱穆一辈子都在研究传统文化,年轻的时候就写过孔子。1960年出版的《论语新解》这本书,成为人们理解《论语》的必读书。1973年,钱穆又开始写《孔子传》。他为什么写这本书呢?直接原因是受台湾孔孟协会邀请,但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

7.第一个,钱穆已经78岁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觉得应该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做个总结。钱穆研究了一辈子传统文化,而孔子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通过写《孔子传》,他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二个,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遭受外国侵略,钱穆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尊,把自己的文化看得太轻了。现在,是时候重读经典,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么光辉灿烂了。

8.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传》出版没多久钱穆就失明了,一直到1990年去世,也没有再出版过著作。所以说,《孔子传》的确是钱穆晚年最重要的著作,充分反映了他对孔子、对儒家、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识。

9.为了这本书,钱穆搜集了大量资料,但取舍却很谨慎,很多流行的说法都被抛弃了。他针对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做了大量详细的考证,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才写成了这本薄薄的小书。书出版三年后,他就去世了,《孔子传》也可以说是钱穆本人对孔子最后的认识和评价。虽然他在前言里反复强调自己想写得浅显,但是他依然采用了半文言文来写作,这使得这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10.他的祖先是商代的王室成员,名叫微子。周朝初年,周公担心商朝的旧贵族造反,就把他们集中起来,统一监管。这样就建立了宋国,让微子当国君。如果孔子的祖先一直待在宋国,那么孔子生下来就是贵族。然而后来宋国发生内乱,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被杀,他的后人逃到了鲁国。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贵族身份,下降一级,成了为贵族服务的士,有点类似于我们说的知识分子。

10.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士。他结婚后一口气生了9个女儿,不得已讨了个小老婆,好不容易生下儿子,却天生残疾。眼看无人继承家业,叔梁纥又娶了颜氏。

11.根据考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两千五百多年,他的名字叫丘。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祷,生了儿子,取名丘是为了纪念。孔子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前面说过,孔子还有个残疾哥哥。孔子三岁左右,他的父亲去世了,十七岁那年,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人间。孔子成了孤儿,日子过得很苦。但他毕竟属于士族也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亲戚朋友都会提供帮助。所以孔子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12.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在当时,士需要学习“六艺”,就是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和数。掌握这些技能,就能够为贵族服务,赚取服务费了。这样的士人,被称作“儒”。这就是儒家的起源。孔子当然也从小学习这些技能,他给贵族当过出纳、会计,还放过牛。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小时候很穷,没有地位,为了谋生干过很多粗活。

13.但是同样是学习,孔子的出发点和普通士人很不一样。对普通士人来说,“六艺”只是实用技能,学会了可以给贵族办婚丧喜事、驾马车、写写信、算算账。然而孔子很特别,每学习一种技能,他都要追问:这个技能是怎么产生的?在流传过程中发生过哪些变化?这个技能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

14.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对礼的研究和理解。周公创造了周礼,它表面上是一堆繁琐的仪式,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秩序。它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天子有天子的礼仪,诸侯有诸侯的礼仪,贵族有贵族的礼仪,士人有士人的礼仪,大家都要按周礼办事,不能乱来,如果乱来,整个社会就会乱套。

15.孔子所在的时代,就是个一切都乱了套的时代。诸侯敢用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用的仪仗队,贵族敢唱只有诸侯才有资格唱的歌曲。对此孔子是非常不满的,他管这个叫“礼崩乐坏”。《论语》里记载,孔子进入鲁国的太庙,看到什么都要问一句:“周礼是这样的吗?”钱穆认为孔子是在反问,意思是,他看到的东西都不符合周礼。还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康子公然采用天子的礼仪,让六十四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孔子气得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事你都干得出来,天底下还有你不敢干的事吗?

16.那么,这些不符合周礼的东西是谁弄出来的呢?就是学过礼仪的士人。他们明知道这样做是胡来,但只要有钱赚,也就顺着贵族的意思来。对这种人,孔子很鄙视,他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干,也禁止弟子这么干。用今天的话说,孔子是一个有态度的人,他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渴望发光发热,但是,如果你跟我的价值观不同,薪水开得再高我也不为你服务。

17.钱穆认为,这是孔子超越时代的地方。别人学技能都很功利,只有孔子关心技能背后的原则,他认为,士人,或者说儒家,必须讲道理、讲原则。这就把士人的境界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在孔子之前,士人相当于技术人员,没有灵魂、没有节操,只要贵族付薪水,我就提供服务;孔子之后,士人就要判断某些行为是不是符合道理,不符合的坚决不干。

18.用孔子的话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卑鄙的手段去获得财富,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看都不会看一眼。在春秋时代,像孔子这样有原则的人,不受欢迎,他也没什么施展能力的机会。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逃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话是有针对性的。齐景公晚年,他手下的大臣实力很强,野心很大;而齐景公又一直没决定由哪个儿子来继位。齐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危机。所以孔子说,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国家才不会闹出乱子。这也是遵守周礼的一个表现。

19.虽然齐景公很赞赏孔子的话,但是并没重用他,一年后孔子回到鲁国,专心教书育人。从此,他可以靠收取学费生活,不必依赖贵族,生活更自由、更独立了。关于收学费的事,孔子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凡是拿着十条以上干肉来请教我的,我多多少少都教他一点。就是说,十条干肉是请孔子做老师的最低费用。孔子这辈子教了很多学生,著名的有:子路、子贡、颜回、宰我、曾参、子夏,等等。那么,孔子都教些什么呢?

20.六艺,也就是礼仪、音乐、射击、驾车、识字和计算,士人必须掌握,老师一定要教。但是一般的老师,主要教后面四项技能:射击、驾车、识字和计算,它们是实用的,掌握这些技能,士人可以去给贵族打工了。礼仪和音乐因为不实用,就不受重视。到了孔子的时代,能在重大场合正确地使用礼仪、演奏音乐的人,越来越少,违反规定的事情层出不穷。孔子想改变这个状况,所以,他的教学以礼为主,孔子所说的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他要求弟子认真思考和研究蕴藏在礼背后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社会秩序。只有理解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发自内心地遵守,礼才不会流于表面。以礼为主的教学内容,使孔子跟其他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根本不关心这个。所以钱穆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教你人生哲学、教你怎么做人的教育家。

21.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众多弟子当中,孔子最喜欢颜回。就像钱穆说的,颜回对人生哲学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这种纯粹,是其他弟子做不到的。颜回十三岁追随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好学不倦,从不抱怨。孔子对颜回非常欣赏,他有许多重要的学术见解、政治主张,都是专门跟颜回讲的。

22.我们知道,除了礼,孔子还提倡过另外一个重要概念——仁,仁慈的仁慈。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的言行,按照礼仪所规定的去做,就叫“仁”。颜回又问: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吗?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不合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通过问答,孔子把仁的概念解释清楚了,也把仁和礼的关系说明白了。

23.孔子把颜回和其他弟子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颜回能连续三个月不违背仁的标准,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而其他人,能保持一个月甚至一天,就算不错了。这说明,颜回打心眼里认同孔子的学说,而且在生活中努力实践。孔子观察到,在追求学问方面,颜回不断进步,从来没有止步不前,这令孔子非常感动。他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贤德啊,颜回!吃粗茶淡饭,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一般人哪里能受得了这份罪呢?只有颜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依然不改变学习的热情。贤德啊,颜回!

24.鉴于孔子那么喜欢颜回,钱穆认为,他是想把颜回培养成接班人,传承自己的学问和精神。可惜的是颜回四十岁就死了,比孔子还早走两年。这对孔子的打击很大。后来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里,哪些算好学的?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可是命太短,死了。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25.另一个孔子喜欢的弟子是子路。子路和颜回完全是两种风格——颜回内向,子路大大咧咧;颜回甘心过平淡人生,子路想做大官,治理国家;颜回在孔子面前像个乖孩子,子路却敢于当面顶撞孔子。这两个反差极大的弟子,孔子都喜欢。实际上,孔子最核心的七十二名弟子,风格个个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对这四个字,钱穆做了很精彩的解释:孔子只教人生大道理,只要遵守这个大道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生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这就是因材施教,是教育家孔子最伟大的地方。

25.由于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都很有个性,而且各有所长。根据《论语·先进篇》的记载,孔门有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每一科都有代表人物。德行科,就是道德品质好的人,道德模范,代表人物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擅长沟通、演讲,能说会道,可以当外交家,代表人物有宰我、子贡,其中子贡还很会做生意,被后世的商人尊为财神。政事科,善于处理行政事务,治国理政,代表人物有冉求、子路。文学科,这个文学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文学艺术的文学,而是指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在古代查阅和运用历史文献是很重要的技能。文学科的代表人物有子游、子夏。

26.孔子的教育生涯就讲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是钱穆最看重的部分。钱穆认为,决定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是人心,而人心是教育塑造的。孔子对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钱穆看来,自己所处的年代,国家内忧外患,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向孔子学习,通过教育来应付我们面临的危机。

27.从三十多岁开始,孔子一直在鲁国教书,没有参与政治,但是到了五十岁,鲁国又出事了。当时鲁国有三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这三大家族把鲁国国君架空,成了鲁国实际上的统治者,讽刺的是,三大家族的家臣势力也越来越大,有把他们也架空的趋势。其中最嚣张的,是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

28.他们已经做好了背叛贵族季孙氏的准备,想得到更多人支持,就来找孔子。他们以为孔子经常批评季孙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定会和他们站在一起,但是孔子不为所动。后来,三大家族联手把阳虎和公山不狃这两个有野心的家臣赶出了鲁国。风波平息后,三大家族也想到了孔子,先封他为中都宰,后来升为司空,再后来让他做了大司寇。大司寇掌管全国的司法,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

29.三大家族怎么忽然请孔子出山呢?原来,孔子一直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做臣子的要忠心,不能有非分之想。现在,三大家族内部都出现了反叛者,他们想借孔子之手打击这些人。那去还是不去?孔子选择了去。对这个选择,有人评论说孔子始终没放下做官的念头,但是钱穆认为,孔子出来做官,至少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蓝图,比无所作为强。而且孔子有他的计划:他打算借机消灭三大家族内部的反叛势力,把这些势力的资源交给国君。这样也符合他的政治理念,这不是很好吗?

30.孔子不动声色地先后摧毁了季孙氏家臣与叔孙氏家臣的势力,轮到孟孙氏的时候,三大家族忽然醒悟,察觉到孔子的真实企图。这样,孔子的计划就推行不下去了,他在鲁国也待不住了。公元前487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那年他五十五岁。

31.孔子先去了卫国,住了大约四年。卫灵公请孔子担任官职,还特意询问他在鲁国做官拿多少工资,命令给予同等待遇。孔子后来具体做了什么官,已经搞不清楚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卫灵公只是把他养了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卫灵公觉得虽然孔子学问很大,但对治理国家没什么用。有一次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孔子说:礼仪,我懂;军事,没学过。春秋时期,战争很多,君主最关心的就是打仗,孔子却说自己不会,当然得不到重用。他也清楚这一点。不久就带着弟子离开了卫国。

32.之后孔子在曹国、陈国、楚国等国之间来来回回。楚国政治家叶公曾经和孔子进行过好几次深入交谈。叶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国君得让本地居民高兴,这样,远方的人就会来投奔。孔子的意见令叶公印象深刻,他也很欣赏孔子的才能,但是孔子最终没有留在楚国。钱穆认为,主要原因是楚国处于南方,和当时的主流文明——中原文明有很大差距。虽然叶公欣赏孔子,但大多数楚国人对孔子的理念是排斥的。

33.在楚国,孔子遇到过三位隐士,隐士们嘲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的政治理想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他到处跑来跑去,纯粹是浪费生命。一直到唐代,都有人讽刺孔子,李白就在诗里写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狂人指的就是那三位楚国隐士。李白推崇道教,所以欣赏楚狂人,对孔子不以为然。

34.其实,面对楚国隐士的批评,孔子早就做过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出来做事,是因为放不下肩头的责任;至于理想无法实现,心中早就有数了。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孔子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不能实现,就坐船到海上漂流。表达的也是一种不管结果如何,只求问心无愧的意思。

35.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鲁国。那时他六十八岁。从五十五岁离开算起,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长达十三年。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鲁国的政治格局却并没有太大变化,掌握大权的依然是当年他离开鲁国时候的这三大家族。孔子当然不会再为他们干了,所以一直隐居。不过他不反对学生去给三大家族做事,只是要求他们守住底线,不能干坏事,否则他会很生气。比如,冉求替季孙氏理财,搜刮人民,孔子知道后很愤怒。他对弟子说:“这个人不是我徒弟,你们可以狠狠地攻击他!”

36.孔子本人直到逝世也没有重新踏入官场。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继续教书育人,子游、子夏、曾子,都是他后期著名的学生。第二件是写作。

37.钱穆却提出了很多和学术界主流相反的观点。一般认为,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编写了《春秋》、重新整理了礼仪和音乐、对《诗经》进行了删减、还钻研了易经。但是钱穆只承认孔子写过《春秋》,其他的,他认为都是后代编的。

38.这样一来,《春秋》的地位就更重要了。《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官方史书,纪录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将近三百年间各国的重大事件。孔子晚年重新整理和编辑这些材料,编写了《春秋》,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人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出版后,那些乱臣贼子都很害怕。为什么呢?钱穆认为,孔子是以“礼”为标准来写《春秋》的。符合礼的事,他就表扬;不符合的,就批评,自己做的事情被史书记录下来,并且一直流传下去,这对那些坏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9.钱穆再三说明,孔子虽然把“礼”作为评判标准,但他不是照搬照抄周礼。比如,子张有一次问孔子:“三百年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能知道吗?”孔子回答:商代的礼仪是从夏代来的,减掉了什么,增加了什么,是确定的;周代的礼仪是从商代来的,减掉了什么,增加了什么,也是确定的;以此类推,别说三百年,就算是三千年,我们也能推算出来啊。钱穆举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孔子会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调整,他不是一个保守顽固的人。这其实也是钱穆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知道,五四运动以来,儒家被认为是落后的、保守的,受到强烈批判。相应的,有一群保守派顽固拒绝新思想,拒绝改革。钱穆和这两类人都不一样。他既不同意一味地抹黑儒家,也不同意儒家应该故步自封,刻意保持孔子时代的原貌。钱穆被称为“新儒家”,新就新在他主张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儒家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加一些什么、减掉一些什么,适应时代的需要。

40.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虽然鲁国君臣没有重用孔子,但心里还是敬重他的,写了悼词予以纪念。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则开始编写《论语》。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最重要的材料。钱穆非常推崇《论语》。他认为,首先,《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的,其中很多人见过孔子,对孔子很熟悉,所以他们的纪录真实性很高,而且非常亲切。其次,《论语》提供的材料,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生涯、政治生涯和写作生涯,通过分析和体会,我们能准确地认识孔子。这本《孔子传》,主要的材料就来自《论语》。

41.孔子逝世后,弟子们纷纷离开鲁国。他们有的辅佐国君,获得了很高的地位;有的招收学生,教书育人;有的一辈子隐居,各自都有不同的发展。慢慢的,儒家分化成八大流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四位。

42.先说子夏,他是孔子的弟子,熟悉历史文献,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他提出的。孔子逝世后,子夏参与了《论语》的编撰,据说《论语》有一半的内容,都是他搜集和撰写的。随后子夏去了魏国,后来在魏国主持变法的李悝(魁)、吴起,都是他的学生。

43.再说子张,他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学生,强调忠信,但为人简朴,和墨子的主张相近。孔子逝世后,他去了陈国,独立招收学生,造成了很大影响。

44.曾子,是孔子晚年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强调孝道。子思,孔子的孙子,跟着曾子学习,据说《中庸》就是他写的。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发展了孔子学说中强调仁义道德的那一面,与孟子并称“思孟学派”。

45.荀子,孔子逝世后160多年才出生,生活于战国末期。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荀子的老师是谁,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极大地发展了孔子学说。法家的韩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46.因为这些人,孔子的思想得以流传,并且发扬光大,孔子最终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圣人”,受到最高礼遇。钱穆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很多思想家,各种学说竞争激烈。然而到了汉代,他们的事迹就很难找全了,只有孔子留下很多资料。所以他的一生、他的思想,才能影响今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907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987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298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586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33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488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275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176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19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19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32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55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265评论 3 3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71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94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095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884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