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提到高效工作的法宝,很多人立刻会联想到时间管理。确实,拖延症和手机成瘾症是阻碍我们成功的障碍。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拖延症和手机成瘾是让你工作的时间变少,而不是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相反,我认为合理的运用手机上的资源,反而能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后文会讨论到)。我在这里提出高效工作的三个利器:工具、方法和社交。我认为,人类会使用工具,是智慧的原点。而方法,则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使用方法某种意义上是认识论上的改变。最后,我特别认为社交会强烈影响你的工作效率,在你碰到困惑的时候,积极的去找朋友社交,往往会获得更好的点子。
二、认知的原则
1、大脑爱新鲜的刺激,不爱记忆和回忆
2、接受不完美和正向反馈会更加激励人
3、计划要做详尽,参考执行意图
4、善于输出,能给别人讲明白自己才算懂
三、工具的要素:输入和输出
纸质版计划本:计划本的要点是必需要有以天为单位的时间轴,和周计划列表。最好还要有月计划。有周计划和月计划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宏观的目标追求,不然,很容易陷入每天完成计划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计划的死循环。这个本子被杨健老师称为“时间管理手账”,很明显,以时间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这个手账的目的。我选择的是LEUCHTTURM的A5大小的手账。
纸质版反思本: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领导要求我每天写一个日记,每周总结一篇周记。这个好习惯,我尝试保留了下来,每天晚上总是坚持总结一下一天学到了什么,过了一周,回看一下这一周的情况。纸质版反思本主要是每天总结、回想、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中间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未来还可以做什么。接近于杨健老师提到的“工作手账”,这个本子也多是工作内容,但是由于我的工作与他人协作比较少,这个手账更类似于学习反思本。
纸质版随身本:纸质版随身本指的是小的可以随身放在口袋里的本子,随时记录想到的灵感或者工作任务。我们在坐车、开会、甚至睡觉之前总会有很多新的电子,而这个本子就要随时放在我们身边,可以记录下灵感。之前我有试过用四色卡片来代替这个本子,但是卡片更零散,回看效果不好,所以最终还是尝试用一个本子管理。有了以上三个笔记本,基本上可以满足记录回看的需要,随着很多资料的电子化,我更倾向于将组块化的内容,转移到网络平台。
MacBook和一个大显示器:我个人感觉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就是用macbook连接一个外接显示器,我选择的是dell的显示器再外接一个键盘。
手机:设置Digital Balance很重要,我在手机上获取知识资源的有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个人的习惯是每天花2个小时在手机的screen time上,因为无论是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还是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都是浅阅读、浅社交,很难达到学习的层面。
手表:带手表是最近养成的习惯,有一个手表在手上能自律并准确以时间为锚定,看看自己每项活动用了多少时间。
四、方法的积累
信仰:李笑来说过,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系统,而概念在大脑中就相当于操作系统。有什么样的概念沉淀在你脑子里,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信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重塑了你脑中的概念。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认为社交是有无意义的,那么很可能你会回避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如果你认为社交是有意义的,那么面对很多朋友的邀请,你可能不会拒绝。无论哪种信仰正确,它都会导致你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卡片法:卡片法指的就是讲知识碎片成一张张卡片,之后重新排列组合。我之前会把摘录的知识写在一张张卡片上,我最初用的是四色卡片,但是随着卡片的增多,我慢慢意识到用白色的大卡是比较好的习惯。
持续输出:互联网有一个好处,就是增加了人与人交流的机会。你自己学习和你展示给别人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参加了简书的每日日更活动,这使我更有动力去分享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这项日更的活动,我想我不会每天都强迫自己写简书。
五、有意义的社交
什么是有意义的社交?我的锚定标准就是,这类的社交能够使你学习能力有提升。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积极与人交流沟通,往往进步的更快。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与天南海北的人进行沟通,这也使得社交变得更容易一些。找到知识所在的社群,往往会令你无往而不利。
六、总结与反思
在制定计划时,很容易陷入计划与能否兑现之间的矛盾的死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不如从小的点开始,适当降低难度。比如,我想要健身,每天做100个俯卧撑。这种计划很容易就搁浅,因为开始的时候难度太高,不如设定每天做20个俯卧撑,然后一直坚持。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我想每天完成一份微信公众号文章,这个难度不低,也往往较容易放弃,不如改成我每天要强迫自己写200个字,这样日积月累,自己会有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