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想我可能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吧。
我没办法接受直播这种90后印记很浓厚的事物。我只是不理解通过屏幕盯着一张人脸看几个小时有什么意义。也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一定要急于公之于众。
当然,我在直播平台见到过许多颇有才华的主播。他们中不乏面无表情、沉默寡言的人,只是静静地在屏幕那头演奏着自己手中的乐器,偶尔会抬起头来说一声“谢谢”。我认为他们很可爱,也很可怜。
在读过的一篇文章中,作者用“娱乐至死”来形容这个浮躁的时代。我认为实在是非常贴切。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各种零碎的段子成了我们的阅读主餐。快手里那些搞笑视频也无非是某个大男人恬不知耻地穿上女人的衣服表演各种跌倒。有时候我也会笑。不是为他们的表演,而是为他们的无聊。是那种只撩起半边嘴唇的嗤之以鼻的笑。我们越来越习惯用那种戏谑的口吻来“吐槽”这个世界,还把那种哗众取宠的伎俩看作一种才华。
好像是一群叛逆的青年吸食毒品后在各自的幻觉里手舞足蹈,空洞地傻笑。直到口吐白沫,猝死在地上。
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太过于嘈杂,我们的声音容易被湮没和遗忘。久而久之,就开始受不住那种不甘和寂寞,心想着,被人嘲笑和谩骂也总比被人冷落强。于是,我们都变得有一些病态了。
当然,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会受到一些阻挠,以防止它们像失去克制的菌类,无限地、肆意地繁衍,直到成灾。当年报纸的发明也引起过不小的骚动,顽固的一方认为简短化的阅读让阅读本身的意义打了折扣,也让人们越来越投机取巧,越来越浮躁不堪。
与当前网络的发展备受争议如出一辙。
历史证明,报纸时代的阻挠者输得很彻底。这也代表着,整个人类都做出了妥协。曾经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不知哪一天起,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我想,人类会在网络上再做出妥协的。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二)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数不尽的文化产品。你手机里的每一个APP,你读的杂志和报纸,你学生时代上过的课,也包括你正在读的我写的这篇文章,都是文化产品。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已经不需要花费所有的时间用来解决衣食问题了。文化这种东西,一定是当人闲下来没事儿的时候创造出来的。再往后,当文化产品可以买卖的时候,创造文化产品就成了某些人的工作了。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文化产品这种东西,有的是阳春白雪,有的是下里巴人。其实很多文化产品都是无意义的消遣品。打一场扑克牌,玩一局游戏,读一部小说,很难说你就学到了什么。文化产品不都是用来教化人的,也有些是为了娱乐人的。这无可厚非。大俗大雅不是水火不容,而是辩证共生的。消遣品不是不能有,而是不能过分。
我发现如今大多数的成年人的生活规律就是用白天工作的时间来创造无内涵的文化消遣品,晚上下班后用白天挣来的钱买其他人创造的那些产品来消遣。你花出的钱,养活了别人:而别人花出的钱,又养活了你。经济社会就是这样运转起来的。这从经济学上讲,没什么问题,可是全社会的都在疯狂消费文化消遣品,这是不是就不正常了呢?
我们不能要求文化产品都有教化人的作用,如果没有一点看似“无意义”的消遣品,那么人活着也未免太累了。但是这种消遣品过多,甚至是占据了我们所有的文化生活,实际上我们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力,也是在透支整个社会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成年人从二十五岁甚至更早开始,每天的文化生活内容就是刷微博、玩手游,工作内容就是创造微博和手游给别人玩儿,这是一件有点可笑又有点可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