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年的暮春时节,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怏怏不乐地一路向东回家,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沿途大受欢迎,因为曾经的供奉翰林头衔以及“天子呼来不上船”、力士脱靴等壮举,早已使其成了传奇人物,人们争相要一睹诗仙“芳容”。太白途经东都洛阳时,当地士子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接风宴会,在座众人中就有他的小迷弟杜甫。
杜甫小李白11岁,此时正在东都为进入仕途干谒达官显贵,可一无所获,当听说自己的偶像诗仙要来时,他激动得彻夜难眠,早早报名要赴宴。筵席上二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频频举杯共饮,随后几日里俩人相谈甚欢,同话诗艺,恍若久未谋面的亲兄弟一般,并约定秋后到河南商丘梁园重聚,然后同去访道求仙。
半年后,诗仙和诗圣如期相会,在梁园还与高适不期而遇。三人自然一通畅饮,但他们的酒风各不相同,李白是个显眼包,又是引吭高歌,又是拔剑起舞,杜甫三杯酒下肚,也一改少年老成之态,开始慷慨陈词,只有高适始终话不多,镇定如一。所谓酒品看官运,喝酒忘情之人难以平步青云,李白和杜甫都未在仕途上有大作为,而高适后来做到正三品的散骑常侍。
第二年的深秋,杜甫邀请李白同游济南,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三次会面,俩人白天手牵手散步谈心,晚上同床共衾,比情侣都亲昵,这并非杜撰,有诗为证。像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则在《沙丘城下寄杜甫》里讲:“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安旗在她的《李白传》中还提到诗仙和诗圣于753年在长安第四次碰面,为的是共同揭露安禄山行将造反的阴谋。此说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我也觉得安旗描写得过于魔幻,比如书中说李白信誓旦旦要“凭我三寸不烂之舌,五寸生花之笔,挽狂澜于既倒,消祸乱于未发!”便慷慨赴京,可当他望见同样的告密者被问斩时,立即吓得打了退堂鼓。读来如同看演义小说似的,所以对于仙、圣四次聚首的观点姑且听之,仅作为一家之言吧。
其实,李、杜见过几次面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国文坛的两位巨星能够和谐相处,完全打破了文人相轻的传统论断。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其《唐诗杂论》中盛赞“仙圣会”为中国四千年历史中最重大、最神圣的会面,犹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而李白除了碰上了挚友杜甫,不久还遇上了挚爱宗氏,欲知其详,且听明天分解。
202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