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都在宣扬“无条件的爱”,我陷入了迷惘——“无条件的爱”真的存在吗?
从小到大,我们所获得的爱与关注都是有附加条件的。
在家里,我们要很乖,听大人的话,要学习好,甚至要比得上“别人家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否则,我们接收到的便是“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你对得起......吗”诸如此类的教化。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教育方式似乎就是贬低、威胁、贴标签和设条件:
——你怎么这么蠢?!
——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
——你永远也赶不上隔壁家的谁谁谁!
——你如果再这样,就再也别想有零花钱了!
——下次考前五名,爸爸才带你去电游城。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长大的。从小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也不知道“无条件的爱”究竟长啥样,我们哪里来的能量去给与我的孩子“无条件的爱”呢?
与家人相处的模式,是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中习得的。代际相传的教育方式是自然而然的,而学习新的交流方式并做出改变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心理博主在过度苛责原生家庭,并将童年创伤和过往经历对人的影响描述得几乎是“注定”的了。
可是,埋怨父母对我们疗愈自身或者营建更好的家庭互动模式有用吗?
的确,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磕磕碰碰;但是我们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人教他们如何给予“无条件的爱”,他们为生计奔波,还要照顾年幼的子女,谁来体谅他们的忙碌与恐慌呢?
精神分析理论倾向于聚焦问题,但没有足够重视资源与希望,以及改变的可能性。当我们沉浸在童年创伤中,我们的不原谅,看起来像是在惩罚别人,但其实是在惩罚自己,因为我们紧紧抓住那个受伤的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我们曾经都被伤害过,但是,那又如何呢?我的未来并不会被这些伤痛所决定。如果想更好地活着,不仅仅是往前回溯过往的伤痕,而且也面向未来改变自己惯性的反应互动模式。
譬如,我们或许曾经承载着父母的希望,我们被要求去替父母完成“未完成的愿望”,比如成为天之骄子、去摘下桂冠、去赢得耀眼的光环。
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将我们自己内心的期待施加给我们的孩子身上,对他们给予“厚望”。但是,不合理的“厚望”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束缚和压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的预设可能会导致孩子真正的天赋被忽略,会导致我们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而对天赋与热爱的发现与培植,却正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
又譬如,或许我们都曾听父母诉苦,他们说为了照顾我们而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他们很累很辛苦云云。当我们辛苦了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顽皮不乖的时候,很可能我们会开始类似的抱怨和诉苦。
父母的抱怨和诉苦,曾让我们产生负罪感、低价值感,甚至自我厌弃,我们甚至会想“如果我不存在,父母的生活或许会轻松许多”。既然经受过这种精神痛苦,当我们成为了父母之后,为什么还要对我们的孩子重复这样的心灵虐待呢?
或许,我们应当权衡自己的付出感,如果我们不是心甘情愿地成为父母,然后又心不甘情不愿地履行父母的职责,那么,不生孩子也是一种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