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文是一个前端看完了一本产品书,结合日常工作,有感而发。写了一些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我工作中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作为一个前端开发,从业以来第一次跟产品打交道是进入zhy之后,之前产品经理于我而言,只是一个title,现在已经是具体的个体们了。
从前,作为一个驻场前端,我的任务就是把设计稿变成web界面,把逻辑用js表达出来,用户需求就摆在那儿,用户自己也摆在那儿。最让我痛苦的是交付前1-2天的通宵。
现在,grooming、需求评估成了日常。
某一天,有人告诉我我需要去思考产品的需求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坦白说,刚听到的时候我是震惊并抗拒的。毕竟它严重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甚至了解范围。
但是随着一个一个迭代过去,事情的发展也逐渐超出了我的预期。
至少一年前的我是无法想象有一天我会捧着一本名叫《从点子到产品》的书,副标题《产品经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封面就告诉你说,这本书是写给产品经理的。
但好在我的theory是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看一本教你做好产品经理的书,不代表不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前端啊。
所以我还是毅然决然地翻开了它。
1. 用户痛点与产品价值
前几天群里发了一个我们产品的订单,是个大客户,有个同事跟我聊说,我们产品真的值这么多钱么,他会啥要花这么多钱买我们的产品呢。我义正严辞地说,我们产品当然值啦。然而其实一直以来我的内心也有这个疑问。
"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才是让用户使用我们产品的主要因素,以及体现产品价值的关键
书上的这句话解答了我的疑问,我们的产品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帮助用户降本增效,给用户带来了收益,所以他愿意花钱购买我们的产品。
我想起了很久之前有个大佬说产品定价,就是看我们的产品每年能替用户省下了多少钱,除以10,就是我们的定价。
确实如果有个产品能让我的成本每年少一千万,我为什么不愿意每年付他一百万呢。
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
我目前在做的这个产品已经有快5岁了,成长曲线也是比较起伏的,我加入的时候应该是它比较低谷的阶段。大家都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每个人提起这个产品都是说找不到方向,还在寻找方向类似的话语。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还好当时我对产品一无所知,所谓无知者无畏,我一直都是充满信心在开发。
而今年我们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正如书中说的,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
有了核心价值,一切需求都围绕它展开,即使前进路上有冰山,绕过去,方向始终是那个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确实能感觉都大家信心更强了,对于产品也有了更高的期待,自然愿意付出更多的心力,这种正反馈必然能够帮助产品向上走。
达到可用与最小成本的平衡
现在做每个需求的时候,最关注的是PRD里的价值点,每个迭代过程中增加小需求的时候也会记得问一句是否有价值。我们都希望每个需求都是针对用户的痛点,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用户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花了大力气去做,最后发现根本没有人使用。
2. 从需求到功能
我们可能会常常想用户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提供,往往忽了略从需求到功能之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
用户不会把界面和逻辑通通事无巨细地给到你,通常就只有一个想法。
就好像我们都有点外卖的需求,但这个需求和美团APP之间隔了多少代iphone呢。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去思考产品的需求是否合理,其实准确地说是思考用这个功能来满足需求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是否是最优解。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
所谓用户体验,在我看来,就是让用户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并且轻松、顺利地得到。
我现在的这个产品,是有一定的使用门槛的,在开发的过程,我尝尝感觉到产品会在专业用户和大众用户之间摇摆,希望大家上手就能用,但是很多功能确确实实又是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知识。这种摇摆就会导致在用户体验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往往会出现两头不讨好。专业的用户希望进来我就可以自己发挥,然而为了兼容大众用户将入口设置的比较简单;而大众用户从简单入口进来后发现一些很专业的东西又容易被劝退。这之间的平衡如何掌握或许市场才能验证吧。
比起100万个普通粉,宁愿要100个脑残粉
前几天一个消息震惊了我,我们的产品要跟公司的另一款产品合并。
刚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疑惑和抗拒的。大概是因为这个变动太大,充满了未知,而未知总是令人感到恐惧的。
但是未知往往也是充满期待和惊喜的。
进入瓶颈期或许是大多数产品无法避免的,而改变往往是走出瓶颈的唯一方式(其实我还蛮好奇这个需求的衍生过程的)。但是无论这个改变有多大,过程如何,我们必须要保证现有用户的体验,无论是怎样的目标,都不能以牺牲现有用户的体验为代价。
3. 产品管理
管理这个词对我来说很近,我要管理的东西很多,我混乱的桌子,我整齐的文件夹,我的学习计划,我的生命线等等等等。而产品管理这个词于我似乎很遥远,管管代码比较亲切。什么是产品管理呢?
产品经理要不要懂技术
有一个懂技术的产品经理真的很棒,你们沟通起来是没有障碍的,他可以听懂你的话,明白你的难处,知道如何发挥你的优势。就很棒!
我印象很深的有一次一个需求我评估了一下发现有个难点很不好搞,我跟我们产品经理沟通了一下,真的就我说了他就理解了,表示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我真恨不得抱起他转两圈呀。所以网上很多程序员吐槽产品经理的段子我一直共鸣不了。
其实懂这个词是一个很宽泛的词,入门也可以是懂,精通也是懂,会写java是懂,了解它的运作机制也是懂。
我觉得产品经理不需要会写代码,不需要懂使用的语言,使用的框架,但一定要懂我们用的框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什么能做为什么不能做。这样背景下的需求必然是具备可行性的,不至于出现根据手机壳颜色自动设置桌面背景的需求。
正在写PRD。。。
这是我们产品经理的签名。真有意思。
最开始开发需求的时候我是不看PRD的,因为不知道他是个啥,后来偶尔想起来会去看一下,看看要做啥。而最近的一些需求我都会认真阅读PRD,你能从中看到这个需求的来源,它的目的,它的意义,它解决的问题,它期望的效果。
最近一次需求,因为不是我评估的,前期少了很多思考,做的时候确实遇到不少问题,我在看完PRD之后改变了第一版开发方案,因为它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是一个更省时省力的思路。
取势、明道、优术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疑惑为啥每个迭代都有需求,咋没有真空期的呢,后来发现原来需求茫茫多,出现在我面前的都是VIP需求。
所以有个东西叫做需求池,池子里有红鲤鱼绿鲤鱼。。。池子里有各式各样的需求,紧急且重要、不紧急但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书上提到了如何判断是否重要,我觉得还是很靠谱的
- 不做,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和恶劣的影响
- 做了,会产生巨大好处和极佳效果
- 跟核心用户利益有关
- 跟大部分用户权益有关
判断是否紧急
- 不做,错误会持续发生并造成严重影响
- 在一定时间内可控但长期会有糟糕的影响
- 做了,立刻能解决很多问题、产生正面的影响
- 做了,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懂技术,写好文档,理清需求转变为完整的方案是不是就能把产品管理的不错了。
4. 技巧和方法
书的最后一部分讲了一些产品经理工作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我觉得不仅适用于产品经理吧。作为一个前端,跟我的适配度也是杠杠的。
处理问题
在工作中,我觉得最不爽的就是有问题,但是最开心的也是有问题。
不爽在有问题,说明我没做好,不是没考虑全面就是没考虑很全面。
开心在于,有问题就代表有能学到新东西啦。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总结归纳
沟通
前面说产品懂技术,跟开发沟通起来就很顺畅,毫无障碍,那么开发想要无障碍地跟产品沟通,也需要懂产品相关的知识,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意义之一呀。
成长
我一直坚信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可能永远也感觉不到自己的成长,但是某一天你会想起从前会发现,啊,我已成长至此。
1年多以前我刚进入这个公司,开始做这个产品,我记得我们master在一块智慧屏前,给我手写了我们这个产品的历史,介绍了它的背景故事,发展故事,前因后果,如此种种,当时听了只是感叹,外加觉得master好厉害哇,再没有更深的思考。而现在会在每个需求中去想到它的发展过程,去完善它的因果关系,去设想它的未来。
1年多以前我是个遇到问题就百度google,解决了很有成就感的小前端。现在我会先分析,回去看源码,去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到解决办法。
我永远承认自己的无知,永远追求知识。
兴趣和热情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我不知道作者咋想的,要在兴趣和热情标题下写这么一句话,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不喜欢这句话,这大约就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多么讽刺。你改成,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多好。
但是他说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我非常认同。
我很热爱前端这份工作,对它的兴趣是我不断去学习的动力。我不认为它是天生的,而是我在认真的做着这份工作,我能在其中发现很多很多的乐趣,在写出一段好代码时,在解决一个难题时,在掌握一门新技术时,那种快乐时无与伦比的。凡此种种,都是我去做先,兴趣随之而来。
结语
感觉越写越放飞自我,越写越离题了,最后再找补一下。
看《从点子到产品》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启发,很多思考。它分析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或者能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作为一个前端,也对产品的种种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有机会能在实践中验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