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又要讲我们为什么要讲活的教育。因为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活的能力。我们人生有高尚的,与低微的;有暂时的,有永久的;有完全的,有片面的。我们要使暂时的生活,能够叫他永久;片面的生活,要使他能完全;低微的要使他高尚。”这段话是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先生用英文夹叙,第一次对生活教育下了定义: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
在先生这篇演讲稿中,首先将教育分成三部: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他以医者的心态,希望那不死不活的教育“趋于活”,希望活的教育“更活”。那么,如何才能达成呢?先生从活的教育的内涵、教育资源、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
“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先生从儿童天性说开去,提出教育必须依儿童需要的力量来转移,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就像吃饭一样,不必强求都吃得一样多,而是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才是最适合的。教学亦同理,要看到儿童能力的不同,顺导其能力去做,顺着儿童天然的特性给予滋养,既不可束缚阻碍,也不可盲目无度。“就要本着这世界潮流的趋向,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做去。”
先生所说的活的教育,需要什么材料呢?一是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二是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三是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凡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人、事、物,无不是“活”的,是带着生活的气息的,所有的认知得自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生命的成长拥有源头活水浇灌,自然拥有持久的生长力。
这样富有活力的教育要真正落地,总要有法子。先生提出了两点:一是计划教授法;二是以计划去找实现法。与其说这是两种方法,不如说,这是抵达目标的两个步骤——设定目标、分解落实。这一方法不仅用于教育,其他事情也可依样去做,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此理。
先生对于活的教育,有自己的憧憬和期待——以教育来实现永久的,全面的,高尚的生活。在距今一百年前的那个夏天,透过尚且存在诸多弊端的教育,先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希望,就在每个心怀家国、心系教育的人身上。也许这群人里,有你,有我,有他……
“我总觉得活的一字,比一切什么字都要好。”是的,以活的教育培植活的能力,在生活的土壤里栽种希望和梦想,也许这就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