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第25节,这是里仁的倒数第二节,我放在了最后,与第一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相呼应。
里仁篇26节,孔老夫子从选择处仁开始,以仁为德。于已,一以贯之地忠于仁德。
从个人仁德修养的修行开始,严以律己,能正确对待并控制自已的欲望;并不断反省修正自已,直到闻道得仁。
然后是把自已的思想品德才能奉献于社会,或是出仕做官,或是居家孝顺父母,推行仁德。
再然后,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恪守自已仁德的品格,做到言有信,守规矩,多做少说。
同样的还一以贯之地去宽恕别人。个人修行时坚持不说别人坏话;传道时连奴隶都平等对待;有机会就外出做官,没机会也不怨天怨人,修好自已的内功;真不行还可以回家,与父母政见不同也耐心等待,还孝顺如初;在劝谏别人时也不多说,能听最好。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争利、强国、富民成为当时主流思想,仁义礼德已鲜有市场的当时,是什么支撑着孔老夫子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的?
德不孤,必有邻。仁德者并不孤独,一定有愿以与您相邻而处的人。就如里仁第一节说的智者择仁而处。
在《论语》的第一节,孔老夫子就曰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看,远方我们有志同道合者,在近处,我们又有择仁的邻居。吾道不孤,加油吧!同志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继续往下学“公冶长”篇,看星星之火如何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