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上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我都感觉好累,又好开心。
累的是上课前的准备、上课中的引导和上课后的诸多事宜。开心的是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我很有成就感。你可以永远相信你的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进行实践探究。
因为有了上学期的经验,这学期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对于我和学生来说,轻松了许多。人生果然没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上学期的磕磕绊绊,步履蹒跚,但努力前行的姿态,为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感谢上学期大家一起走了过来,所有人的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顺利。
这次在选题时,我依然秉承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为我们是寄宿学校,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不太多。而且我们的学生分布在各个乡镇、村庄,大多数还是留守儿童,周末不容易集中。所以,我要选一个在学校也可以探究的课题。
浏览了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目录,我初步决定探究“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和“中小学生眼睛近视情况调查”两个课题。有了这个打算后,我在课堂上征求学生的意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选择研究“中小学生眼睛近视情况调查”,我们的研究课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这个细节我处理得比较好,上学期的研究课题是我自己定的。这个学期我筛选出了两个比较适合学生的课题,然后征求学生意见,也就是说这个课题的决定权在学生。在选择课题时,我给了学生选择权。因为学生是参与者、探究者和受益者。而我,做到了尊重学生的意见。
近视,这个话题与学生密切相关。随着电子产品和课业负担的加重,中小学生近视人数超过百分之五十。最令人担忧的是我国青少年近视比例在世界排第一,近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
选择这样一个课题,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果然,在生成课上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在情景展示环节,在播放了一段介绍我国近视现状的小视频和一些近视图片后,学生们已经主动举手要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们现场做了一个调查,上课的学生共47人,近视的人数为28,比例之高令人堪忧。这个结果直观地证明了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调动起大家的兴趣后,我们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提问题。这个环节大家给了不少惊喜,47位同学共提出了78个问题,这就是集体的智慧。这个结果令我欣喜,课堂上的头脑风暴是很有必要的。我给学生留了一点分享的时间,听到他们的问题,我特别欣慰。比如“近视会不会造成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近视?”、“眼保健操对预防近视有效吗?”、“吃哪些食物会有效缓解近视?”等等。
还有一个小组分享了一个问题,虽然不在我们研究的范畴,但我觉得角度很独特。他们问“什么职业容易近视?”,学生能够联想到职业与近视的关系,我很惊喜。在这个提问题的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烈的研究兴致。学生的兴趣和收获,就是我们的动力。
问题的合并和筛选也比较顺利,问题转化课题也很顺利,这都是前期经验累积的结果。与上学期不同的是这次我会稍微做些引导,帮助学生完善优化一些表述,使学生提出的课题更具研究价值,也更适合后期的深度研究。
二次分组和小组文化建设基本上比较高效,学生们清晰地知道自己想研究哪个课题,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组建成新的小组。这里我的一个疑惑是老师应不应该稍微干预一下?比如我看到今天有一个小组全部是男生,还有一个全部是女生。为了性格平衡,我就擅作主张调整了几位同学。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正确,我是不是勉强学生去了他不是很想研究的小组呢?其实,我不应该干涉他们。本来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建小组的,也许我做的不对吧。
同学们很快确定了组长、组名、组号、组训,组徽留到课下完成。然后每个小组分别上台展示了各自的小组文化,课不要小看这个环节。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必要全部上台吗?我们甚至会怀疑这样的展示有意义吗?
上个学期看到好多同学在感悟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自己上台的情景。要知道平时比较积极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勇气主动举手。所以,几次为数不多的集体上台分享,就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别小看在台上的几分钟,对于性格内向、胆量小的同学们来说,却是一次小小的挑战。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就不叫浪费。我认为上台展示就是每个学生成长中的美好瞬间,我愿意把时间留给他们。还记得上学期的成果展示课,精彩纷呈。“班里每个同学都上台展示了,我看到了每个人的用心。”这是一位同学的感悟,打动了我。
下课时望着黑板上张贴的六个研究课题,看着同学们笑容满脸的脸庞,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本学期我们的综合活动实践一定会充满惊喜和收获。真心希望同学们经过本学期的探究,能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正确用眼,爱护眼睛,让心灵的窗户永远清澈、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