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去银行办理转账手续,柜台后面戴眼镜的柜员显得有点儿不耐烦,他似笑非笑的看着我说:
先生,这些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办理的……
言下之意是,我耽误他的时间。于是我笑笑回答:
抱歉啊,我知道,只是我这是公务,这笔业务需要在银行打印凭条和书面证据。
他才不情不愿的给我办理了,期间挑出我的字写的不清楚,字与字之间空的太大等等,足足让我填了三次单据才算完。
今年我再去这个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以前排队的窗口减少了足足一半,大厅排队办理业务的人也少了很多。是啊,很多人连买菜都微信支付,连自动取款机都很少用,更别说柜台了。
说起来,过去几年里,我们熟悉的工作岗位的确减少了很多。
- 2010年引爆热点的富士康“十连跳”,揭秘了流水线工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如今,富士康生产线上紧张工作的机器人,比人多多了。
- 以往一到下班点就牛气冲天,动不动就以“对不起,我要交班了”的出租车师傅也少了很多,滴滴出行对我们来说似乎更加方便。
- 就连记者这样的“无冕之王”,职业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今日头条的写稿机器人Xiaomingbot,腾讯财经的机器人写手Dreamw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都可以根据大数据,一分钟内生成稿件并发布。
- 阿里、京东正在推出“无人超市”,原来以为已经比普通商埠人力资源减少很多的超市竟然质变到一个营业员、导购都不需要的地步……
在阿尔法狗人工智能逐步超越人类的时代,我们的工作究竟什么时候就会被机器所替代,从而造成自己的失业呢?
麻省理工学院卡尔·纽波特博士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和人气博主,专门围绕如何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成功模式进行深度探索,针对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日益替代人类工作岗位的现状,他推出一本新书讲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工作者的应变之策——《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究竟是什么
深度工作(Deep Work)究竟是什么?卡尔· 纽波特博士通过对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成功经历的研究,创造出深度工作这个概念: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刚刚看到这个定义的时候,感觉有点儿不值一提,心里面暗笑作者一定是出于“营销目的”,刻意的把心理学中的“心流”(flow)状态(一说“神驰”状态),换个名字而已。
读完整本书以后,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 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 深度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技能,相对于“肤浅工作”而言,深度工作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想要立足的人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深度工作是一种技能,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当你在懵懵懂懂中过了一天,然后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的时候;当你从网上东拼西凑,应付出一篇又一篇文章的时候;当你一边害怕被机器人、被其他比你年轻的人替代的时候;当你想要转型,却盘点来盘点去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的时候……
深度工作,尤其是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持续沉浸到深度工作中去的能力,可以帮助你拥有越来越高的价值。
为什么深度工作
在车上晃悠了很久,听到前面座位上几个女孩子在唱歌,小女生的嗓子真好,甜润中带着几分空灵的感觉。大家听了纷纷鼓掌,感觉几乎不比歌星的原唱差多少。但区别是:歌星唱歌,不管是灌唱片还是开演唱会,都能够获得丰厚的收入,而前面那几个女孩子,想要感受麦克风的氛围,甚至都需要自己花钱到KTV体验……
美国经济学家舍温罗森发表一篇论文解释这种情况叫做“赢家通吃”。
通讯与协作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过去很多地方性市场转变成类似的全球化集市。
当你无法把自己的才能优势深度发掘出来,或者你的优势没有“足够好”到和全国甚至全球竞争的地步时,往往不被市场所认可。不仅仅是歌星影星,任何需要专业技能的市场都是如此。在大多数领域中,互联网科技让高效能的远程工作成为可能——咨询、设计、营销、写作都是如此,正如即便乡下小镇的音乐迷也可以抛弃本地的“音乐家”,而去购买全球明星的专辑那样,当下的现状是,即便地处内陆城市的企业,也可以去付费购买一线城市专家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不管自己身处什么地方,面对的都是全球化,至少是全国领域的竞争。这种竞争导致自己必须足够有价值、足够强大。那么途径,只有一条——深度工作。
怎样通过深度工作产生价值
作者在《深度工作》中强调了未来在市场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三种人:
- “生化战士”。这里的生化战士不是机器人,而是能够更擅长利用机器,尤其智能机器创造价值的人。这些人通过深度工作,让自己和智能设备深度结合,产生极高价值。
- “超级明星”。把事情做到极致,成为业内最为顶尖的人才,或者说成为“业内第一”,则可以让自己充分享受到最大的收益。正如大多数人都能说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叫什么名字,却说不出第二个是谁那样。成为第一,本身就是给自己挖了一条护城河,让自己的名气源源不断的聚集市场。
- “财富所有者”。作为风投投资人,手中拥有的财富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他们拥有的财富,所以他们可以更加容易调动财富,通过审慎的思考和正确的决策,让钱来生钱。
如果你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那么,成为第三种人的可能性要更加困难,因为不管是这本书的作者,还是写这篇文章的我都没有让你迅速聚集财富的秘诀(而且相信我,任何声称能够教给你快速聚集财富的人往往都是骗子)。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获得前两种人所必备的核心能力,从而进入前两者赢家的群体。这两种核心能力的关键是: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达到精英层次
作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这两种核心能力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而深度工作的关键,就是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
高质量的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这是深度工作的本质。
信息时代的深度工作需要断网吗?
这本《深度工作》推出以后,很多书评家在赞赏之余也提出一些异议,最为常见的两个观点就是: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协作分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那么一个人的“闭门造车”真的好过一群人的“思想碰撞”吗?在这个互联网持续放大影响力的时代,如此决绝的“深度工作”真的正确吗?
的确,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搞定一切的手工作坊时代了。深度工作和分工协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作者那二战时代荟萃了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麻省理工学院20号楼举例子,提出一个“创造力从何而来”的观点,即:
员工与其他聪明的协作者相遇,就会有新想法涌现出来。但前提是自己已经有了大量深度工作的思考和专注的基础。
对于强调协作的学术领域,这种深度工作模式利用了白板效应,利用共享的“白板”与他人合作,比自己独自一人探索更加容易推进深入的状态。深度工作,本来就不是,也不需要是100%的一人独自工作,有时候,同侪力量是推进工作进度,提升工作价值的发动机。
而对于网络,作者的态度似乎更加坚决。即便是微信、微博这样我们认为非常常用的“装机必备”,作者的态度也是极为谨慎的。这似乎违反一般常识规律,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微信公号的IP们,他们的微信微博(对于老外而言就是脸谱网和推特)本身就是持续放大自己影响力的工具和平台。
作者举出一个迈克尔·路易斯是否应该上推特的例子对自己反对观点进行论证:
- 路易斯是一个叙事作家,他的职业目标是写作精美的故事,以改变人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 他的主要行动是:深度的进行调查研究,以及有目的性的认真写作。
作者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推特能让路易斯在上述行动中获益,反而有可能有消极影响——分心。即便考虑到作家和读者的互动以及市场营销因素,也无法显著积极影响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活动——写作和调研本身。这种从目的和行动效果出发的评估方式给我很大启发——即便是咪蒙这样的微信公号大V,她推送微信文章和在微信、微博中和粉丝互动是两码事,前者是她职业发展的深度工作方式,而后者,则是几乎不能产生价值的浮浅工作,找个助理就可以完成。
这难怪《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自2009年开通推特以后,整整一年半时间只发表了一条信息:
这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恐怕我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永远的深度工作,永远的匠人
有人或许会反对这个观点:
我也想成为小野二郎,但我的工作是个普普通通的小白领,上司在微信工作群里发通知,客户在邮件催单,而老板会给我打电话,我怎么沉浸,怎么成为工匠,怎么可能进行深度工作呢!
其实,除非是前台接待或者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在这个信息时代里面的大多数技术性工作来说,都存在内在的潜在匠心,不关你事律师还是销售员,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就能在日程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回答白领朋友的问题,那就是:你必须把深度工作放到优先考虑的工作日程表中,最大限度的在日常安排中持续深度工作,以确保自己价值日益提升。
相对于接听电话、回复微信、跑跑颠颠之类的浮浅工作来说,深度工作所需要的专注力和脑力资源是惊人的,因此,进行深度工作本身就需要调动很多资源。对于职场底层的员工来说,本来就不应该指望着一开始就可以获得锻炼深度工作技能的机会。
对于深度工作大约有四种不同的使用模式,作者称之为四种深度工作的哲学。
- 禁欲主义。这类人已经站在的业内的顶端,他们可以完全屏弃浮浅工作的干扰(让助理或秘书去做),自己把自己工作的全部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中来,从而创造出更高价值的作品。艺术家、顶级科学家或作家中有很多这样的代表者。
- 双峰哲学。把个人的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时间用于深度追求,剩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认为在深度工作中可以获得极端的产出,同时也认同工作生活中的浮浅行为同样具有价值,他们在两种模式切换中获得平衡。
- 节奏哲学。和双峰哲学不同的是,秉持这种深度工作模式的人们并非以年、月或者周为单位的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而是把深度工作整合到普通工作生活中来,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段,让自己不间断的进行深度工作探索。比如目标管理大师易仁永澄的日更输出,就是这种模式的具体体现。
- 记者哲学。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立刻进入深度工作的模式,打磨自己的技艺,铸造精品。这种能够在一天日程中见缝插针进入深度工作境界的人其实凤毛麟角,甚至如果不是高手根本不可能达到。
对于很多人,尤其是新手来说,其实选择何种深度工作模式并非自己能够完全自主决定,不过没关系,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让自己找到打磨自己深度工作习惯的途径:
- 你将在何处(深度)工作,工作时间有多长。
- (深度)工作开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 你如何支持(或鼓励)自己的(深度)工作。
三个问题,帮助自己打磨和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让自己不断产生价值——不过要注意的是,自己先认可自己想要成为“生化战士”或“超级明星”,认可自己需要深度工作铸造价值以后,再开始这一行动,以免半途而废造成的沮丧,让自己彻底灰心。
在这个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的时代,在这个人工智能显得比人都聪明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别忘记深度工作,让自己由“智人”进化成“深度智人”,让自己在未来时代依然幸福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