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很贫乏,童年的课外阅读是零。我从小就没有爷爷奶奶,我们家在生产队上是小户势单力薄,同姓二爷和他的小儿子(我小爸)经常欺负我们家,我们家没少看同队人的冷眼和嘲笑,父母将我们姊妹三人拉扯长大真不容易,父母整天忙于生计,无力让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小学自己唯一的一本课外书是一本“残卷”作文书,记不清了自己从哪里这本“至宝”,不知是怕弟弟看到还是怕被家人发现,把这本书藏在我们家的胡基摞(盖房用的土坯砖摞)缝隙中,闲暇偷看,仿写(也许是抄写)作文帮我完成了部分作文作业。
初中一直是住校生,每周有几元可支配的生活费,从牙缝挤出毛毛钱看了金庸、古龙等著作的武侠小说,总共也没看几本,因为挤出的钱还要偷着和同学打街机游戏,初中三年自己的阅读依然很贫乏。初二英语老师要求松,英语学的一滩糊涂,上初三省吃俭用买了一本《许国璋英语》是我对购买课外书籍第一次投资,记忆中那本书当时价格不菲。
上了中师,每个学生都有借书证,每周固定时间可以到图书馆借书,每周借书是我最期待的时刻。印象最深的是晚上秉烛夜读了《平凡的世界》,深受感动,从生活费里省吃俭用买了一套盗版的《平凡的世界》。后来每逢“物资交流会”都会到盗版书摊上驻足购买一两本。中师二年级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自学考试,听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容易通过,自己也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参与自学考试科目中知道了外国文学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的特点及作品,闲暇也读了一些这些代表作,读的不是很懂。
都说读写不分家,我是典型的读了依然不会写的那种人,自学考试中有《写作》这门必考科目,我考了三回才勉强及格过关。说到写作,自己还有个痛苦的记忆(或者是个梗),小学中学读书少,词汇贫乏的自己当时不知道“道貌岸然”的意思,竟在刚上中师的一篇作文中用来描述我的“阅读与写作”学科老师(因为那个老师经常梳个大背头),当老师在班上批评我用词不当的时候,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一直怕看那个老师的眼睛,更怕写作,直止今日写作依然是自己的短板。
我上的中师属于普师,所有科目都学,学校的各种兴趣班、兴趣队很多,自己啥也想学,啥也没学精,导致自己到图书馆借书阅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没有抓住阅读的好时光大量阅读。
参加工作之后,工作之余的时间很多,但读的书却很少,好像身边的老师都不读书,自己不读书也心安理得。工作后的十多年读过的书有《读者》、《意林》、《电脑爱好者》 及少量的文学名著。在二小工作期间学校有了图书室,老师可以借书,寒暑假我都会借一些书,但缺乏自律和约束 ,书借回去读不了多少;后来干脆给孩子借书让他来读,儿子比我强,小学读的课外书还不少。《三体》也是儿子读懂之后给我讲,我才坚持读完了的。知道我家附近的区图书馆对外开放,周末、假期就带着儿子去自修室学习和阅读,儿子先写作业后阅读,我主要是读书(有时候完成一些工作),阅读主要以小说为主,我也尝试看一些国学经典,但一看就犯困。前年在九小工作期间,学校在每个教师的办公室放置了一些教育教学著作,没有强制要求读书打卡,自己胡乱读了几本,也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来到凤园,开始坚持阅读打卡,阅读了大概有十几本教育教学著作和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刚开始阅读打卡读的是纸质书籍,有《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的勇气》、《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静悄悄的革命》等,后来在《微信读书》APP上开始阅读电子书,相比较读纸质书的印象更深,收获更大一些。2022年暑期加入常生龙老师的领读群共读《静悄悄的革命》,有了老师的领读,阅读有计划,更易理解消化,收获不小。
征文《我和书的故事》活动,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缺乏故事,而且特别惭愧:小时候没书读,上师范了有书读了没好好读,工作之后有时间有力量读书的时候懒于读,来到凤园,在阅读打卡的强制要求下读了一些书,但还只是皮毛,阅读面窄,阅读缺乏计划,阅读肤浅不深入。
阅读可以让内心变得平静,可以开阔视野……阅读得好处很多,希望自己能坚持阅读,坚持高质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