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的几类母亲,尤其是第四种,太准了!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相较于父亲的粗枝大叶,母亲的细腻和周到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深远;母亲的言行和性格对孩子的前途和心理起着关键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母亲怀胎十月,辛辛苦苦生下来并抚养长大的,身为母亲如此辛苦付出,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记恨上自己。但就是有很多父母明明是很爱孩子的,却和孩子的关系很僵,像仇人一样。
尤其是这几类母亲,很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
1、妈妈控制欲越强,孩子越想逃离,甚至把家人当成“仇人”。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小到吃什么、穿什么,大到上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找什么对象……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各方面都要严格按照母亲的要求进行。母亲的强行控制,会如同往孩子的躯体中塞入了不合规格的灵魂,孩子被迫接受,最终高压的控制会变成心魔,让孩子终其一生都不得不与之对抗。
过度地控制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和限制,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产生叛逆情绪;密不透风的爱甚至会让孩子感觉像个牢笼一样,禁锢着他的一举一动,窒息感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仇恨”情绪,将其视为束缚和限制的源头;长大以后他们会想要逃离,逃得离家越远越好,离父母越远越好。
心理学家德西曾提过一个“自我决定理论”,当孩子被过度控制时,他们的自主性就会受到抑制,可能导致他们缺乏动力、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
作为亲子关系的一员,孩子虽承担着许多责任和义务,但并不意味孩子必须为父母的所有要求买单。消化控制情绪,以此改善亲子关系的,应该是父母自己。建议所有妈妈们学会适当放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决策权,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
这里给予父母三点改善控制欲的建议:
a、学会放弃不合理期望,停止把控制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b、学会克服因为想象带来的焦虑与失控,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相信孩子;
c、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沉静的心,不断修行,和孩子一起成长。
2、妈妈失控的情绪不但会转移给孩子,成为孩子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而且经常拿孩子出气,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会让孩子“记仇”。孩子从一出生就与母亲建立起了密切联系,他们可以感知到母亲的情绪变化。情绪化的母亲喜怒无常,很容易迁怒于孩子,甚至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过分激动或者大发雷霆。当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时,孩子就会立即开启警觉系统,内心感到不安和困惑,并且处于极度恐惧之中,生怕是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说过的话惹到了母亲,会一直小心翼翼地应对母亲,等待母亲情绪的转变。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环境的孩子,身体、性格和人格很容易发生问题,可能会变得敏感、焦虑、自卑,甚至会变成他母亲的样子:暴躁易怒,容易情绪失控。情绪化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基本都比较差,因为承受了太多负面情绪,所以在遇到事情时会在内心怨恨母亲,不愿意和她们分享交流,甚至不想花时间和父母待在一起。缺乏情感的交流加上言语的对立,亲子关系会冷淡甚至断裂。
所以合格的母亲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精神陪伴。当然,想要管理好情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持续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觉察自己的内心,并且勇于承认和接纳,自我反思后再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懂得控制情绪,孩子的心里才会一片光明!
3、很多母亲是一边牺牲自我为家庭付出,一边抱怨、发脾气、给家人甩脸色,殊不知,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如随风潜入夜般深入人心。
作为母亲,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所以,会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为家庭倾尽所有,尽职尽责。但在劳累中,心中又难免有怨气,忘记了生活中最原本、最简单的快乐!抱怨自己的辛苦、抱怨父亲不会挣钱、抱怨孩子不够争气……一句句充满负能量的抱怨,会让一家人处于压抑中,互相指责,彼此伤害,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阴影。
一个抱怨的妈妈,会让孩子产生自责自卑的负面情绪,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不被爱,可能也学会抱怨、逃避,丧失责任感;长大后也无法跟母亲近亲,不想看到她,不想回家;甚至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也逐渐走上母亲的老路,孩子只要不听话,张口就是抱怨,嘲讽,搞得孩子跟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并不是富裕的物质生活才是对孩子好,真正好的家教,是让孩子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一个快乐的妈妈会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成为“发光体”,保持乐观积极去照亮孩子的人生;会懂得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爱,同时教会孩子用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用温暖的眼光看待社会,从而给孩子营造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这些才是留给孩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4、母亲太贪婪,把孩子当作情感的“索取者”,会让孩子戴着枷锁负重前行,最后落得遍体鳞伤。
北大校长胡适先生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照顾和抚养孩子成长,本应享受孩子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的成就感。但如果父母只是把孩子当成摇钱树、当作养老工具,所有的辛劳、忙碌和付出,也都是为了让孩子早工作、多赚钱,然后来为自己养老。那么亲情就成了物质的筹码,金钱的奴隶,再没有一丝一毫的温度了。
“养儿防老、贪得无厌”这种自私自利的教育观念,只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决裂,因为这样的父母从来不会去体谅、理解和关爱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而这样的父母根本就没理由得到孩子的爱,迟早会被儿女、时代和社会“抛弃”。孩子不是小猫小狗,不是茶几板凳,更不是生来就为了“感恩”父母,替父母养老送终的“工具人”,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情绪、有性格和有想法的个体。
孩子借助“母亲”来到这世界,但他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孩子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怨气、情绪和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