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记住那个吻》
作者:蒋方舟
阅读时间:5月7日
五一和孩子去莲塘的颜如玉书店,他选了一本5月出版的《博物》,我选的是五月(下)的《读者》。感谢《读者》,遇见好的文章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看完目录、卷首语,我随意地从后往前翻,于是看到了这一篇。吸引我的不是它的标题,也不是它的开头,而是它的结尾。我首先看到的也是结尾的几个段落——因为我是倒着看的。
当我们人生中有了永生难忘的时刻,我们不再只是会说:“我很高兴。”或者是:“我很难过。”我们会记得那一刻的温度,屋顶上的叮当响声,不知情的路人的神情,阳光在置物架上的瓶子上留下的阴影。/ 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生活的本质。 / 我们的人生因此丰富了成千上万倍。
如果说文学有何意义的话,那就是能把我们从这种“没什么好说”的生活中解救出来。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在书里读到了什么,而是在放下书抬起头的片刻,觉得世界变得更清晰了一些,时间变得更缓慢了一些。 / 你会发现对于人生来说,你没有那么健忘。 / 你想起了很多东西,比如你又想起了那个吻。
结尾的几段 ,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作者经常会被问到:读文学作品有什么用?
读文学作品到底有什么用呢?这真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除去少数人最后因为喜欢文学而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其他的人,看不出文学作品对他的生活带来明显的影响——成功或富贵,博学或快乐,年复一年,他们照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那么,读文学作品有什么用?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他终生未婚,生活简单,极少和人交往,大部分都时间用来观察和绘画,画那些他看了几千遍,画了几千遍的静物。作者的朋友告诉她,当你花成千上万个小时去观察某个东西,成千上万次地试图去描绘一个瓶子,你就会越来越接近一个瓶子的本质。这使她潘然醒悟,忽然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因为小说是最接近生活本质的事物。
再就是她和父亲通电话的事情。她发现,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很难准确形容自己度过了一段怎样的时光。我们能和别人分享的,只有具体的事件,但这些话题在说出口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索然无味。而那些更微妙的感觉,那些让我们觉得无比幸福的瞬间,我们不仅很难与人分享,也很难对自己形容。该如何保留这种感受?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够传递不可传递的情感,能够留住不能留住的瞬间,那就是文学。
是的,照片只能留下影像,而文学却能将时间定格,留下可以永久回味的情感。
第三个事例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吻》。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故事:一个自卑的、不善交际的士兵,因为在舞会上自惭形秽,他选择了逃离。然而生活就是这么戏剧化 ,他迷了路,走进了一个漆黑的房间,意外地得到了一个“吻”。这个吻烙在他的脸上,也烙印在他的心里。虽然是“意外”,他却幸福得晕晕乎乎。他沉浸在这种不同寻常的体验里。这个吻,是那么美好,在他的生命中是那么不同凡响。可是,当他终于忍不住和其他军官讲述这件事时,却很快就讲完了。他陷入了沉默。
“原来这件事只要这么短的功夫就讲完了,他原以为会讲到第二天早上呢。”
一个令他神魂颠倒、念念不忘的吻,没想到三言两语就讲完了,而且在别人看来,不过是听了一个笑话。
这个故事真是发人深省。
文学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自身的经历和对经历的转述,如果不加任何修辞,没有任何严肃的观察和自我觉察,它只是一个事件而已,当然很快就“没话可说”了。而同样的事情,作家却不是这么描述的,他会对环境、声音、气味作细致入微的交代,让我们跟随着文字去听,去感受,去触摸——那潮湿的空气,隐约的音乐,弥漫在房间的丁香花气味,女人的吻在士兵脸上留下的潮湿的触感……
文学,替我们展开生活的层层细节,并引导我们去欣赏它们。文字把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 、每一件不期而遇的小事都变成完整的体验,封存在我们内心。它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