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死后,海莲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站立的地方,正是他深情凝视的所在。
纽约与伦敦,东七十二大街305号与查令10字街48号,海莲与弗兰克,旧书店与爱书者们⋯⋯长达20年的国际友情与爱情,查令十字街48号留给我们永远的向往与怀恋。
第一次一个人去看电影,五一黄金档热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一个人看电影,格外地认真与仔细。每一个情景,每一次对话,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好想都铭记在心底。一个人,适合慢慢地看,细细地品。
回来后迫不及待地想看《查令十字街48号》,网上都只能预售,可见其火爆至极。于是下了电子书,捧着kindle在地铁上看,去的时候差点都坐过了站,返程的时候就看完了,多么美妙的时光。在拥挤的地铁上,有位置坐,有爱书看,是如此的小确幸~
今天的我们,总是无比怀恋那用书信交流的纯白年代。
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使用电话、短信、微信、QQ、微博⋯⋯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但真正的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困难。
恋人之间,总有一方在等另一方回复消息,时间长了,等待的那方变得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大家说“你要找个能秒回你信息的人”。
我曾经也因为不能迅速地收到男朋友的消息,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他吵闹。时间长了,他烦躁透顶我焦虑抓狂。事实证明我们面对面也无法好好交流,纵使有再多的交流工具也无济于事。不在意你的人,不愿主动说一句话,连回复也不想理你,觉得那都是累赘。所以我们常常以“是否主动找你?”“是否及时回复你消息?”“是否陪你无限地聊天?”⋯⋯为标准来考验这个人是真的爱我吗?好像大家都这么说,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再一思考: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这么肤浅不堪了?
于是,很怀念那用纸笔书写美好爱情的年代,只怕双方体验的更多是收到书信时的惊喜,哪还有我们等不到回复的焦躁与不安。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爸就外出沿海务工了。我妈一个人在家既当爸又当妈。那时候还没有发达的电话和网络,我妈就靠书信跟我爸联系,支撑着这个家。我爸总是这样开头“亲爱的老陈同志,家里一切好吗?两个小家伙听话吗?⋯⋯”。我妈总是把这几句话大声地念给我和弟弟听,我们俩就格格大笑起来。我爸平常那么沉默寡言的人,但是纸笔功夫真的了不得,每一封信都是满满的两页以上,信封沉甸甸的,那都是对我们浓浓的思念和牵挂啊!依靠这些书信,爸妈度过那几年艰辛的日子。厚厚的几十封书信,我妈到现在依然当宝贝保存着。今年春节回家,翻到了这些发黄的书信,那般美好如初的爱情,好生羡慕!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还是大四,在湖南的一个县级省重点高中,无忧无虑的一段无比单纯的日子。毕业的时候要离开了,可爱的孩子塞给我满满一手的卡片和纸条。我认真阅读,或漂亮或潇洒或歪歪的字,或直白或含蓄或深情的流露,我都收到了,满满的感动。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装进漂亮的玻璃瓶,一直带在身边。时光飞逝,今天距离高考仅20天,这群孩子即将接受高考的洗礼。像曾经他们通过纸与笔给予我的爱一样,我也在心底为他们默默祈祷,祝愿他们凯旋归来!
前些天母亲节,芳姐(一位高三班主任)在朋友圈晒出了一份特别的母亲节礼物——学生写的祝福卡片。整齐漂亮的字,暖入人心的话,浓浓的师生情跃于纸上。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小伙伴们喜欢用小纸条传来传去。虽然会被老师发现,然后免不了老师的责罚,但是依然乐此不疲。那时候要是喜欢谁,就会认真地选一张漂亮的信纸,深情款款地写满字,偷偷地塞在对方的书包里,然后忐忑地等待对方的反应。而现在只怕一条短信就够了,连一张漂亮的信纸都很难找到了。
我们总是怀念那样单纯又美好的年代。
云中谁寄锦书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波澜起。
查令十字街48号,我们永远的向往与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