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的文。
四、类比和画面感。
情绪的表现是所有艺术都面临的共同难题。除了常规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之外,刻画内心的感受还可以采用联想类比的方法。
在《岁》中,有好几个地方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刻画情绪。最让人觉得美妙的是情窦初开的妙子和岗田在夕阳下的小巷里,聊了两句无关紧要的话,脸都红了,彼此默默地呆住了。然后男生跑起来,边跑边打手中的球(太切合实际了,我问过好几个男生他们都是这种反应),女生也转身就跑。
这时,画面中心的小巷,尽头景物渐渐淡去,慢慢变成空白,于是女生就好像一步一步往上跑上了天空。画面转变成瑰丽的粉红色。女生在这个梦幻的世界,像游在温柔的海洋中,又像飞翔在自由的天空里。
我特别喜欢这个跑着跑着就跑进梦幻世界的画面。它完美地做到了现实与内心的转换,用一句话来说它就是把这种心情类比成沉浸在粉红色的心海中,使得少女心头涌动的情绪变得可观可感。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方法,把难以感触的情绪用画面来呈现。在文章里,要实现这个效果最好用的就是类比。
类比就是用一物比一物,由一事关联一事,它的根本作用是让文章更具体可感,节省读者的脑力。因此类比一般要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画面。
例如,最熟悉的写愁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如,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类比需要注意意象美感要一致。
我们不可想象把水莲花换成月季花、牵牛花会多么地尴尬,但我们稍微可以接受把水莲花换成百合花,因为这两种花都具有纯洁的特别。当然还是水莲花更好,因为水莲的读音是齐齿呼,给人的感觉是细腻的,百字是开口呼,爽朗的意味更重一些,这就涉及到“音义关联”了。
《红楼梦》中宝玉唱的一个曲子,通篇讲的都是愁啊忧啊,但运用了相当多类比,因此读来有趣可感。录在下边,供读者自己揣摩。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药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红楼梦》
运用类比需要规避熟词。
有句话说:“第一个把少女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是蠢材。”确实如此,类比讲究的就是新鲜感。
例如,最开始用“小鹿乱撞”写少女情怀是很形象的,但后来用的人越来越多,已经约定俗成了,读者因为熟悉就很难有画面感。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稍微地变动下对意象的描述,像“她心里有一只羽毛蓬松的小鸟正要张开翅膀”,或者,变换下语言风格,从清新到幽默,“我心里的小猪几乎要拱出来啦。”(咪蒙很爱用这种手法,最多用的:我笑出了杠铃一般的声音~)
还有,大家都爱说“种草”,我最开始不理解,后来才知道形容内心痒痒想要的感觉。但是这个词属于概念词,在有相同语境的人群中还可以用,在文章中要让大家都理解,可以把它描述地详细一些。“心里毛毛的,开始长出一蓬一蓬的草。”
像“热锅上的蚂蚁”啊,“眼睛像月牙”这样的熟悉的类比最好不用,因为看到的人并不会真的联想到蚂蚁和月牙。这个比喻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没有好的比喻时,宁缺毋滥。
用幻境类比要做好衔接。
回到电影上。
《岁》中其实前面还有一个场景,妙子听说有个浴场叫三色紫丁香的时候,特别向往,这时场景就从现实聊天的画面直接切换到她睁大双眼,背景里紫丁香花瓣一个劲飘落的画面了。
相比较从巷子跑向天空跑向梦幻世界的画面切换来说,显得粗糙极了。这也提醒我们切换现实与内心,现实与想象,现实与梦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衔接。巷子这一幕真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了,和《红楼梦》开篇写甑士隐梦醒的那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欣赏比较。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