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东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豫东北、苏北徐州地区。除山东、河北等少数地区民族人数较少以外,其余地区多为民族聚集地,有汉、满、蒙古、朝鲜、赫哲、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二)代表性乐种
1.京剧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来源于徽调与汉调。因剧中主要形式形成与北京,故名京剧,亦称评剧。安徽的徽班于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进京。徵调与汉调在北京吸取了昆曲、梆子诸调之长,形成早期京剧。
京剧的西皮、二黄是板腔体中发展的比较完整的戏曲腔调,各种版式以原版为基础,通过曲调变化(包括唱腔加花筒化、过门增长和缩短)、速度变化(放慢和加快)、节奏的拍子变化(一定拍字变为自由节奏)等等,演化了一系列不同的板式。
西皮有导板、回龙、慢板、二六、流水、快版、散板、摇板等基本板式,及近似慢板(或原板)快三眼,属于散板类的滚版和节奏鲜明的垛板等。二黄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散板等基本版式,还有快三眼、垛板、滚板以及在起唱地方上区别于原板(或快三眼)的二黄碰板(顶板)等。
行当的不同,西皮和二黄的各种板类的唱腔,可分为大嗓腔(以生为主,包括花脸和老旦)和小嗓腔(以青衣为主,包括小生)两类。这些唱腔皆由老生腔演变而成,西皮和二黄都有反调,包括反西皮和反二黄,两者分别由西皮和二黄移低纯四度演变而成。
反西皮有散板(包括摇板)和二六等板式。反二黄有倒导板、回龙、慢版、原版三板及垛板等板式。西皮和二黄的腔调具有不同的色彩,西皮比较明朗流畅带有。欢快兴奋的特色,常用于表现喜悦、激动、高昂的情绪,二黄,比较深沉。带有浑厚凝重的特色,常用于表线回忆、沉思、怀念、感叹和悲伤等情绪。反二黄和反西皮比较低回,带有柔和、阴暗的色彩,常用于表现忧伤、悲哀、痛楚等情绪。
京剧西皮、二黄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三弦。京剧的主要打击乐器是板胡,大锣,小锣和铙钹等。
2.京韵大鼓
亦称京音大鼓。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一种曲艺。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清音子弟书相结合,不断吸收京剧,梆子,以及其他说唱艺术等发展成。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司节奏,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3.评剧
是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和东北等地区的戏曲剧种。评剧唱腔具有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的特点,基本版式有四种。(1)慢板,(2)二六,(3)垛板,
4.二人转
是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走唱类曲艺艺术表演形式,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
5.吕剧
是流行在山东省的一个戏曲剧种。
(三)音调特点
在当今华北、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中亦有粗犷鹰扬的气质,诙谐的格调。憨厚的感情。其间亦有程度差异,山东更显诙谐,东北三省更为开朗热情,河北居中,其中调式是宫调式居多,顺次是宫调是、是商调式、羽调适。角调式最少,长较为常见的是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在本地区民间音乐中,旋律进行的基本因素仍是曲线极进,六度、七度、八度和八度以上的大跳进行,多做为一种夸张手法出现。“奇峰突起式的触及型旋律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