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个案概念化 目标逐渐明朗 保持中立
今天听完高鸿云老师的督导明显和第一次不同,多少能听懂了,还有点兴奋。
一、针对督导内容提问受督者为什么会问第5个问题,听完受督者的解释,把第1和第5问题合为一个问题“如何中立”,问题2、3合为一个关于“目标”的问题。
二、督导者提问受督者十三个项目哪个问题最不好写?答第六个项目“个案概念化”(说实话第一次督导我就百度它啥意思,看完还是不知所云)。
1、了解个案概念化要先了解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家庭系统治疗看重的是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模式。通过来访者之间的沟通来了解他们之间的沟通模式,呈现个案概念化。针对案例买不买手机、球鞋不重要,买的过程是怎么沟通的最重要,在沟通中呈现关系,了解了关系就能知道问题是怎么来的。(任何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共谋的,换句话说家庭是怎么使问题出现的)
2、个案概念化是个过程,在和来访者接触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假设,逐渐修正这个假设。把理论放在前面,跟着来访者走(心中有剑但不随便使)
3、抽丝剥茧:问题怎么来的?从需求层次论来看问题背后是孩子的被看见被爱被认可被满足的需求没被满足。
4、症状到关系:转换非常重要。如何转换过渡?澄清来访者的内心想法。如何澄清?咨询师采用循环提问(在关系层面探讨问题),用问题引导让来访者自由表达。
5、问1(来访者的)目标需要引到(咨询师关注的)关系上吗?来访者不管咨询师何派何理论,他要的是实现目标,家庭系统治疗师的任务是和家长做的事关联到一块儿,让家长自觉自愿走到关系上。走的过程让孩子家长看到最初的目标不一定是最终目标,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思考他们最终目标是什么。问2 每次来咨询都要回顾目标吗?不是回顾,而是步步深入,通过提问家庭思考细化具体目标。目标SMARTS确定的、合理的、有时限的、量化的、可被接收地目标。
三、中立(我之前老师困惑自己经常被带沟里就是不够中立)
1、问什么会提中立问题?(唐登华老师经常问问什么对你来说是个问题?可能对别人来说不是问题)答在咨询中不自觉赞成了他爸的想法。
2、“多边结盟”有时赞成爸有时赞成孩子,当他们意见不一致时,现在他们个人角度都是对的这句话就很中立。“在他的世界他永远是对的”
3、受督者曾经的教师身份在向来访者指导学习后又觉得自己不够中立。原因孩子不是来求指导的,如果他的需求是求指导,那么咨询师的指导行为就是中立的。
4、中立关键点:a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来访者却不是来让你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咨询师在关系层面做,关系没有对错,我们只是让他们互相听到看到。我想要的爱和你给我的爱到底有多不同。让来访者看到价值差异,学会接纳不控制。咨询师在有自己价值观的同时抱持来访者。b状态中立,比如对来访者不想改变的状态也保持中立,不催他去改变,允许他不去改变,他基本的需求就得到满足了。人本精神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很多事情来访者做不到不等于没想到。
5、中立让咨询师更自由。累了觉察下有没有走在来访者前面。
四、家谱图:系统全面看家庭。帮咨询师从系统看家庭从中立看问题。这也是自我督导的一部分,每次咨询完增添家谱图,家谱图的重要时间信息:夫妻结婚时间、孩子出生时间、重要事件发生时间(如姐姐考上研究生时间)问题发生时间。在时间纵轴上可系统地看家庭关系、纵向理解问题,历史是有借鉴意义的。
五、好奇:每次咨询都当做第一次咨询,跟着来访者走,好奇他的每个想法,陪着来访者走这条路,拨开云雾见真身,即从症状看关系。
六、咨询设置:1、咨询前收费2、时间1小时,超时商量继续还是下次3、资费明码标价4、咨询中可以吵架但不能打架(在吵架中呈现交流模式,在活现基础上做工作,问来访者因为哪句话不舒服而吵,听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感受是什么)
七、抱持:高老师温柔而坚定地提问让受督者及听课提问的老师感觉到学了知识还很很舒服。
八、资源:1、受督者详细准备13项目,让我清晰地知道了准备案例的流程,提的问题也是我非常困惑的,借由她的督导解决了我的疑惑。2、督导者现场提问大家问题,互动模式让人很是喜欢,在讨论的过程中答疑解惑。3、感谢傅老师提问的两个高水准的问题,让我见识到群里不光老师功力深厚,学员同样不简单。
九、督导和咨询的相通之处:挑受督者愿意督的在意的有困惑的地方,贴着受督者的兴奋点沮丧点。大家一块儿同频一块儿学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