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自我之所以跟本我对抗,是因为预感到本我的冲动将引发危险情境的来临,于是发出焦虑作为信号,以这种方式取得快乐原则的帮助,从面成功地对抗危险冲动。精神分析把这一过程称为“防御”或“自我的防御作用”。
自我用来作防御的措施:一切手段
1.压抑:本我不断投注,自我不断地抗投注。抗投注成功则本我被压抑,抗投注失败则本我进入意识并见储行动。
满足的缺乏,可增加本我的冲动强度;诱惑,则是由于本我冲动强度的增加而削弱了压抑。
压抑的整个过程都是潜意识的,而不仅仅是压抑的内容;压抑的东西并非不能进入意识界。
压抑和压制,一个潜意识的,一个意识的,两者之间有中介机制但没有截然界限。每发生一次压抑,实际就削弱了自我的强度,因为每一次压抑都需要自我进一步消耗有限的能量储备。
2.反向形成:自我惧怕什么样的危险,就把原有态度用一种反向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原有态度则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例如,自我惧怕与憎恨有关冲动,作为反向形式的防御机制将检查这种冲动,并通过强化爱慕的态度而阻止这种冲动。假如惧怕爱,那么,反过来就产生了恨。
此过程是潜意识的,意识层面的阿谀奉承、伪君子之类,只是表明暂时的调适,而潜意识的反向形成,在个体的自我与本我之间永远是交替进行的。
3.隔离:痛苦的过程或恐惧的情绪被排斥于意识之外,而以快乐原则的利益取而代之。
与痛苦相关的记忆已经进入意识,但那些痛苦的情绪则不能转化为意识,病人通常就会尽力去抑制各种强烈的情感。
隔离的另一种方式是隔断一些思想,产生短暂的心理空白期,并限制这些思想再度进入意识。
隔离的这两种形式都以强迫症状为特点。
4.抵消作用:是一种动作,其目的是抵消伤害。例如,打了孩子又去吻他,第二个行为是为了抵消第一个行为。
5.否认:借助随心所欲的幻想或行为,对不愉快的或不希望的外界现实加以否定。例如,一个小男孩非常怕他的父亲,他可能会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并获得了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这就是小男孩在否认他比父亲矮小、软弱的例子。
在每一次进行防御时,本我说“是”,自我说“不是”。也就是说,自我常对本我所肯定的东西加以否定。由此推断,通过幻想而起作用的否认可发生于每个防御机制。
所有娱乐活动都是否认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而使我们避开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担心。
6.投射:个体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个人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事或外界的其它事物。
7.反向自身:与投射相反,把本能冲动转向反对自己。例如,孩子盛怒时,不敢对外表达反对的态度,就拍打、撞击或伤害自己。这种机制常常伴随着对于冲动指向的客体的潜意识认同,孩子在自己打自己时会说:“我就是他,我要打他。”
8.内射和合并:在一般的使用上,与“认同”相同。
9.退行:某些欲望在目前心理阶段无法满足,退回到较早的口期或者肛期,避免焦虑。本能的退行往往只是不部分而不是全部,只要让自我在冲突中占上风、心理环境相对稳定就行。
10.升华:将原始需求的活动调整为社会所能接受并加以赞许的行为活动。它与以上防御机制有关,又不同于以上心理机制,它是一种替代活动。例如将玩大便欲望变成玩泥巴、橡皮泥、塑造、雕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