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作业:
1、一个完整的面质性我信息的三个组成部分
面质性我信息主要用于我在问题区的情况,他由三个部分组成:孩子的行为、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调整我们不可接纳的行为呢?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我、环境、他人三者之一进行调整我们的不可接纳行为。
3、听完这节课,你的感悟是什么?
在我的生活中,父母处于问题区,然后孩子也很快进入问题区的情况很多见。尤其是上了小学后,老师的微信,电话会让我心情跌入低谷,
回家后就是绊脚石不断,惩罚,冷落孩子的方式都用过。我现在的感悟是孩子如果喜欢你或老师,他就会愿意听你的话。反之,你说的再对,他不仅不会听,而且会反感,排斥,亲子关系恶化,或者讨厌学习某门功课。而让孩子喜欢你的法宝就是你要学会说话!所以我要认真体会PET的方法。以前指责的多,总是张口就是,你又怎么怎么,说了多少次了等等。想想如果面对的是同事,我是不会这样说话的。所以这也是一种对孩子的不尊重吧。以后要着意改变对孩子的这种说话口气,多用面质性我信息。我试过我对儿子说,我说清楚了吗?他往往会点头或答应。但是我说:你听清楚了吗?他有时就没有回应。会不会说话真是很大的学问!
笔记:
总结这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讲了当我们处在问题区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我,也可以改变环境,还可以改变孩子。
如果要改变孩子,我们沟通的时候,常用的十二块绊脚石会阻碍孩子改变或者是影响亲子关系。
这时候有一个新的选择叫面质性我信息,它是描述父母本身的,是真实的,而不是指责孩子的。它还能够让孩子产生有益的改变。
行为窗口的第三个区,父母处在问题区。往往父母处在问题区的时候,孩子也会很容易进入问题区。
影响我们接纳线的三个因素:自我、环境和他人。当我们处在问题区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我们不接纳,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这个也可以从自我、环境和他人这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我们讲一讲第三种方法,当孩子影响父母的时候,如何通过沟通,来让孩子改变。
之前我们讲倾听的时候,讲过十二块绊脚石,说这十二种沟通方法会让孩子情绪更加激动,导致沟通失败。那么在当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这十二种沟通方法,同样也是绊脚石,分别是:
命令、威胁、讲道理、建议、说服、批评、赞美、嘲讽、分析、安慰、提问、转移注意力。当我们用这十二块绊脚石的时候,往往没有效果,孩子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而且容易损害亲子关系,孩子感觉会很不好。
十二块绊脚石往往都是以你开头,你怎样怎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你信息。比如你自己的玩具应该自己收,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等等,这类信息发出去,往往会让人感觉到被控制,什么都是大人说了算,孩子愿意听你说话吗?
如果你对孩子说的是:“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放到客厅的地板上,妈妈经过的时候,担心被绊倒。”
孩子听到了,不管是否改变他的行为,但是至少,他不会认为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孩子也会明白,即使他做了不好的事,但他还是一个很好的人。这个是很重要的。
那后面这种说话的方式,就叫做我信息。我们在讲无问题区的时候,讲过三种我信息——肯定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和表白性我信息。告诉对方,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等等。而当我们处在问题区的时候,我们用的“我信息”不是前边三种,而是一种新的我信息,叫做“面质性我信息”。
面质性我信息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描述我的。比如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第二,它是真实的。它是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比如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放到客厅的地板上,而不是说你东西总是放得乱七八糟的或者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我信息不会责备或评判任何人。
第三,能让他人产生有益的改变。你打骂孩子,逼着孩子收玩具,写作业,孩子也是有可能听话,但是这个改变不是有益的。他是被迫或者被骗改变,真正好的沟通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破坏彼此的关系,还能帮助孩子成长。
一个完整的面质性我信息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孩子的行为、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行为对父母的影响。比如:你昨天作业没写完,老师给妈妈打电话批评妈妈了,妈妈觉得很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