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名问不知起于何时。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的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
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枚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因素,决不是偶然的。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之,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还是楚国民间的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楚辞”就是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但它的许多诗篇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国的方言,有特殊的意义,也有特殊的音调,便于唱诵。
总之,楚国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二者融合为一,汇为文化的巨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就在这优越的文化基础上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名平,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他博闻强识,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然而楚怀王昏庸懦怯,为群小所包围,最终走上亲秦道路,放逐了屈原。
诗人在长期流放中忧心国事,没有一刻忘了回去。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抒发忧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乃自投汩罗江而死。
诗人有高贵的品质和干练的才能为诗人敬仰。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十分自负地想为楚王做一个政治上的带路人。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反对贵族的传统特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国内必然引起斗争。
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腐朽的贵族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总之,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