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结束后重新拿起搁置大半年的《思考快与慢》,本打算按照之前的进度继续往前看,翻看一会儿发觉好多知识点在记忆里印象并不深刻,果断从头开始。相似的话术看似一切不变,重拾后实则在日积月累之中质的突变已慢慢显现。之前读书太过粗狂,而这样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书籍跟哲学一样必定是需要进入慢思考的状态时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近十几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人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本书里采用了由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和理查德’韦斯特率先提出的术语,我们大脑中有两套系统,系统1与系统2。
本想采用与哲学相似的方式作感受式分享,细细琢磨好像哪里不对。认知心理学的书籍虽与哲学书籍一样需悟读,但分享是不能直接采用感受式的方式,既然是提高认知那就必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行。那么关于《思考快与慢》我将采用一边叙述相关概念,一边论述与此有关的扩展与自我感知的方式相结合来进行。
什么是系统1与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这本书叫《思考快与慢》为了更好的阐明系统1与系统2,采用直白的说法“快”思考属于“系统1”,而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慢”思考属于“系统2”,慢思考的特征是脑力工作,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
系统1与系统2这两个系统都对注意力有控制作用,像确定声源位置通常是在系统1控制下的无意识活动,可是随后系统2会立即被激发,产生有意识的注意力。
关于“注意力”从我的角度说说关于短视频与看书对注意力的影响。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看短视频,有段时间考试中常会出现扩写ABB式的词语,孩子在看短视频的时候时常会大声说道:“妈妈,臭烘烘、乱糟糟这不就是ABB式吗?”当时还在感慨原来看短视频不仅可以提高眼界也可以提高词汇量呀。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每个不到3分钟的小视频里,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的专注力。我以为孩子看短视频是积累了词汇,实则入耳不入心。考试时ABB式扩写依旧老三样,白茫茫、红彤彤、毛茸茸。久而久之带来的影响就是一个专注力不足的孩子是没有办法进入到慢思考的状态里。
直播卖货也是类似,主播们营造出来的抢购氛围真是“快”,看到心仪的物品不管是否必须,下意识就产生了冲动购物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主播们卖货从来不会提前剧透,他们不能给消费者理智思考的时间。
而看书就不同,看书本身是一个慢思考的过程,当你对书中的某些点有疑问时那么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可以让我们进入到沉浸式思考的世界里。 像我自己看书时可能专注力不够,大脑时不时的跳跃性思维突然就偏离了眼前正在学习的主题,可是当自己意识到主题偏移时是可以迅速调整到学习状态并进行思考。而当写总结的时候,专注力明显高于看书,输出中我需要在脑海里整理很多平时生活的片段,而这种输出过程调动的是系统2,做着持续性地慢思考。
“注意力要集中”,这个耳熟能详的短语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将原本应分配给某些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开来,如果分散掉的注意力有限,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过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就会失败。这证明了有些费脑力的活动会互相影响,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董宇辉讲到成吉思汗时总结出8个字“心无旁骛,万事可破”。成吉思汗三次踏平欧洲,他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打仗。就害怕你思前想后,过度忧虑,从来犹豫不决且不够专注。又不聪明还不专注能做出什么事?
没有哪件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
以前不觉得冥想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重要,原来冥想是可以用来锻炼系统2,使大脑有时间专注地进行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