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下的奔跑与屏幕里的新生

林慧的电动车轱辘碾过凌晨五点的露水时,后座保温箱里的豆浆还带着余温。车把上挂着的塑料袋里,是给两个孩子买的最便宜的白面馒头,大的那个叫安安,七岁,小的叫诺诺,刚满五岁,此刻应该还蜷在城中村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熟睡。

离婚那年,林慧几乎是净身出户,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攥着身上仅有的几百块钱,在城市边缘扎下了根。跑外卖是她能找到的、时间相对灵活又能快速见到现钱的活计。天不亮就出门,跑到深夜才回家,雨天摔过跤,冬天冻裂过手,有时订单送晚了,还得挨客户的骂,可她不能还嘴,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差评和罚款——那是孩子们几天的饭钱。

最窘迫的时候,她身上只剩两块五,给安安买了一根火腿肠,看着他分给诺诺一半,自己小口小口抿着,说“妈妈,我不饿”,林慧躲在楼道里哭了半个小时,然后抹掉眼泪,接着去跑下一单。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天。林慧浑身湿透地给一家刚起步的电商工作室送外卖,签收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叫张弛,工作室的负责人。他看着林慧抱着外卖箱,在门口狼狈地拧着衣角的水,又瞥见她手机屏保上两个笑靥如花的孩子,突然多问了一句:“大姐,你这一天跑下来,能挣多少?”

林慧愣了愣,报了个数字。张弛皱起眉:“我们这儿缺个试吃员兼助播,不用风吹日晒,有底薪,提成另算,就是得对着镜头说话,你愿意试试吗?”

林慧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她这辈子最熟悉的是城市的街道和小区门牌号,对着镜头?她连自拍都很少拍。可张弛眼里没有同情,只有一种“你能行”的笃定:“我们做的是家乡特产,你尝尝这个红薯干,说说真实感受就行。”

那红薯干甜而不腻,带着阳光的味道,林慧尝了一口,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晒的红薯干,眼眶一热,话就自然地流了出来:“这味儿特别正,有点像我小时候……我外婆在院子里晒的,嚼着有劲儿,甜丝丝的,不像有的那么齁……”

她没注意到,张弛悄悄打开了手机录像。等她说完,张弛把视频给她看:“你看,很真实,有感染力。很多人就喜欢听这种实在话。”

就这样,林慧半推半就地走进了那个亮着白光的直播间。一开始她紧张得手足无措,对着镜头说不出话,手心全是汗。张弛耐心教她,让她就当是跟街坊邻居聊天,介绍产品时,想想如果是给安安和诺诺选,会怎么挑。

慢慢地,林慧找到了感觉。她不懂什么花哨的话术,只会把产品的好坏直白地说出来。卖农家鸡蛋,她会说“这个蛋黄特别黄,给孩子蒸鸡蛋羹,嫩得像布丁”;卖手工辣椒酱,她会不好意思地笑:“有点辣,我拌面条能吃两大碗,就是吃完得赶紧喝水”。

她的真实和真诚,像一股清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有人喜欢看她笨拙地试穿衣服,说“大姐穿着好看,我也买一件”;有人听她说起孩子,会在评论区留言“加油,妈妈最伟大”。

第一个月发工资,林慧看着银行卡里的数字,比跑外卖最多的时候还多了一半。她先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和想吃的草莓,然后在出租屋里做了一顿像样的晚饭,看着安安和诺诺狼吞虎咽的样子,她第一次觉得,生活好像没那么难了。

半年后,林慧成了工作室的主力主播之一。她不再需要凌晨出门,能按时回家给孩子辅导作业,周末还能带着他们去公园玩。她用攒下的钱换了个大点儿的房子,虽然还是租的,但有了阳台,能晒到太阳。

有一次直播,有粉丝问她:“林姐,你现在这么厉害,还记得以前跑外卖的时候吗?”

林慧笑了,眼角有了细纹,却很亮:“怎么会忘呢?那时候虽然苦,但每一分钱都挣得踏实。现在也一样,对着镜头说话,也是在努力生活。”

屏幕上滚动着“加油”“支持你”的评论,林慧看着镜头,仿佛看到了那个在雨里奔跑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那个越来越好的自己和两个健康长大的孩子。霓虹曾照亮她奔跑的路,而现在,屏幕里的光,正照亮她崭新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