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2016年出品的一部动画短片,5分钟时长,没有一句台词,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看懂了这个短片,也就懂得了孩子教育。
这个动画短片讲述了海边的一只小鹬和鹬妈妈的故事,短短几分钟,生动形象诠释了何为父母的本分。
到了小鹬自己捕食的时候了,小鹬肚子饿时还是习惯性张嘴等着妈妈喂食。
只是这一次,鹬妈妈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将食物喂到小鹬嘴里,而是推着、引导着小鹬走出窝,自己来捕食。
等小鹬自己来到海滩,妈妈又指引它怎么找到食物,这个过程中,妈妈只是引导、指引,即使小鹬肚子咕咕叫,妈妈自己捕食的食物也是自己吃。
海浪来了,妈妈示意小鹬往沙滩走,被小浪花所吸引的小鹬生平第一次被海浪袭击,瑟瑟发抖,返回窝中再也不愿意出来。
影片进行到这里,害怕的小鹬再次张开了嘴,希望妈妈如同以前一样来喂食。
而妈妈的做法,依然是示意小鹬自己出去捕食,小鹬再一次缩回去之后,妈妈没有再管小鹬,而是自己飞走去捕食了。
再后来,小鹬实在是肚子饿,本能让小鹬克服了自身的恐惧,再次出来觅食,而这次觅食,小鹬透过寄居蟹的机缘,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突破了族群觅食的方式,它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支撑到整个族群的生存,实现了自我价值,并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影片的最后一幕,小鹬不知疲倦的在海滩边、海水中觅食、蹦跶,喜悦、绽放、阳光。
这是父母和社会都乐于见到的孩子们的一种生命状态:充满价值感、自信、阳光、绽放、利他。
整个过程中,小鹬妈妈做了引导、指引、推动,但没有要求和强迫,在小鹬不愿意时,它没有执着,而是自己觅食,自己吃饱,也没有替小鹬承担肚子饿的后果。
这种教育方式,恰恰如同老子所讲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小鹬面对自然结果,而结果会完成对小鹬的教育。
《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物格”就是真实经历,体证一件事情的真实结果,而真实体证结果之后,“知至”,也就是知才会到达。
说教、讲道理并不会让孩子明白道理,并不会让孩子明白因果,唯有“物格”,让孩子真实体证。
不吃饭肚子会饿,饿的结果会完成对孩子好好吃饭的教育;
没有时间观念,赶车迟到了,重要的事情被耽误了,不需要说教,孩子自己会明白守时有多么重要;
马虎大意,出门不看天气,不带雨伞,不带水杯,淋雨的难受和口渴的煎熬会给到孩子下一次周全最好的教育,这就是“物格而后知至”。
父母要守住的本分就是:
让孩子有机会自己体证真实事件的结果,而不要破坏这个体证。
对比当下很多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和方式,首先,很多父母用自己对孩子的照顾、包办、呵护等,阻断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路。
多少父母害怕孩子饿着了,即使饿上一顿都担心害怕得很,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体验到饥饿的真实感觉,因为父母用爱、担心挡住了孩子体验真实结果的路。
对比小鹬妈妈守父母本分教育孩子的方式,现实中的父母大多逾越了本分,过多为孩子承担。
其次,也有一些父母有意识想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面对真实的能力,会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然而当孩子如同小鹬第一次觅食守到冲击之后,很少有父母此时依然如小鹬妈妈一样守住自己的本分。
小鹬妈妈依然做自己该做之事,提醒、推动小鹬外出觅食,仅此而已,小鹬不愿意时,小鹬妈妈飞走了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很多父母,推着孩子走了第一步,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之后,父母赶紧冲上前,想法设法替孩子解决问题,关心、关怀、呵护,以示对孩子的爱护,以示自己是好的、尽责的父母,殊不知,这样只是让孩子退回到父母的羽翼之下,孩子依旧没有独立去面对真实的世界和天地,没有完成真实的体证过程,他始终不“知”人生。
分享一个孩子的真实案例:
孩子小时候,有一次阴雨天外出没有带伞,结果孩子被雨淋了,而且生病了。
父母没有说教,没有趁机教育,没有指责,就是带孩子去看病,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做法。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完整、真实体证阴雨天不带伞的自然结果,这个自然结果的真实体证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而如果父母的欲望和私情添加进去,就会有说教、乘机教育,甚至落井下石,如此这般,最终结果只是孩子对父母私情和欲望的对抗和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