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等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推进区域协调与环境保护擘画了战略蓝图。对广袤乡土上的奋斗者而言,这既是时代号角,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召唤——乡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既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大格局,又要守护好乡村的独特根脉与生态屏障。
服务城市发展,乡镇需主动担当“适配器”。城市与乡村并非割裂的孤岛,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省委关于区域协调的部署,要求我们乡镇干部具备“近城”意识:主动承接城市外溢的产业功能,精心打造高品质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更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让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在城乡间流动起来,使乡镇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后花园”与“栖息地”。但服务城市决非简单复制城市,关键是在融入中坚守乡土本色——保护好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传承乡土文化,让城市在汲取乡村滋养的同时,也能反哺乡村的生机。这要求乡镇干部具备“适配器”的智慧:在对接城市需求时,必须深思熟虑、精准对接,防止资源错配与功能失调,确保每一次融入都成为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的契机。
推动区域协调,乡镇要争当“特色引擎”。区域协调非削峰填谷,而是让每一方水土都能焕发独特光彩。省委强调协调发展,乡镇需在“一盘棋”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对于拥有丰富自然或人文资源的乡镇,应深挖潜能,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工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则应提升产业能级,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产业链协同,带动整体提升。区域协调不是孤军奋战,乡镇之间需要打破壁垒,探索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生态补偿等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乡镇干部要争当“特色引擎”,唯有深刻把握本地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才能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在区域协同中赢得主动、彰显价值。
守护绿水青山,乡镇须筑牢“生态屏障”。生态是发展的根基,守护好绿水青山是乡镇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省委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要求乡镇拿出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行动。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林地、湿地、水源地;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让乡村环境更加整洁宜居。同时,要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碳汇项目,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使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乡镇作为生态保护的“前沿哨所”,必须坚持“四个同步”:谋划发展与保护生态同步,推进项目与防治污染同步,改善人居与修复自然同步,考核政绩与生态指标同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照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征程。乡镇干部当以“城”为镜、以“乡”为基,在服务大局中坚守本色,在协调发展中激发特色,在守护生态中永葆底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片古老而常新的土地上,为父老乡亲创造更宜居、更富足、更美丽的家园,让城乡之间真正实现相互成就、双向奔赴的壮丽图景——这图景,正是新时代乡村工作者最值得书写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