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别哭》教学反思 曾蓉
一,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小组合作学习不理想,想纠。没人举手回答问题,想纠。课堂上孩子们不愿意畅所欲谈,想纠。(课后想一想,谁会轻易向一个陌生的老师去袒露心扉呢?)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教学重点没抓到。三次试教,三次失败。不过人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至少我明白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很重要的,确实要建立学习共同体。至少,我明白了,老师的教学语言真的很重要,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孩子们下一次不再举手,不再认为课堂是最安全的地方。可能这也是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吧。也给我自己敲了警钟,老师,请注意你的课堂语言!
为了引导学生朗读好男孩无助的心情,我问:你什么时候也很无助?没人回答,我说出了自己一个无助的经历。不过,我所说的经历的无助,并没有引出学生们对文本的思考,而是只是停留在那种感情上的交流,还没有还没有深入到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所以这一定要引起我深刻的注意!!为了体会好孩子无助的心情,真的,当时环境的描写也很重要,最后还是决定先说环境再说人物。
二、常态课怎么上
听说这次我们工作室的见面课要求上常态课。常态课怎么上?常态课和比赛课有什么区别?常态课是不是就是平时自己在班里是怎么上,就这么上,就叫常态课。如果真的上常态课,那么我的常态课的现状就是:一学生班额大,人数多,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二、大多数六年级学生不愿意发言,三、后进生很少或不愿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了课堂之中的边缘人,同学们答问他听着,老师点名他不说。一节课40分钟,一个班九十多个人,又有几个一分钟能够等待那些不回答问题的同学。可见,解决大班额迫在眉睫。
三、高年级学生为什么积极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
每带一届学生,都发现,最不爱举手答问的就是六年级学生,顾虑非常多,我今天仔细思考了一下,可能因为:1、随着心智的成熟,爱面子,惜字如金,觉得自己要说出的话,一定要正确才好,如果说错了,怕给同学们留下幼稚,不成熟的印象。2、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包括我自己,我也是一样)。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不是为自己活,太容易受别人暗示,一般来说都是自尊心很强,然后父母要求很高的孩子。3、不想回答,觉得自己答问,就是在显摆!然后呢,平时没怎么答问,尤其是内向、胆小的孩子更加不想答问,觉得没必要去争取这个表现的机会,我六年都这样,多一次无所谓,少一次也没关系。针对此问题,我也在思考,该怎么做?也许多一份尊重、包容和接纳,会让孩子们敞开心扉。
四、小组合作建设实施难
这一次试教,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第一,我给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太短,第二,在选小组汇报的时候,没有说清楚要求。我希望各小组先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方法,因为我的语言没有引导好,最后让听课的老师认为:“最后发言的人就是学霸”变成了变相的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嫌疑。 我选了第二学习小组来汇报学习成果。因为之前我加入了他们组的合作学习。当我宣布合作学习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平时口才好的学生先说了。我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我说:你们这次能不能换一下,要么按学号顺序说,要么让平时不怎么爱发言,同学先说。但我发现有一个彭同学不怎么爱交流的时候,我就问其他同学。我说:“这个同学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孩子们有的说:他是学霸,有的说:老师,他不爱说话。我笑着说:一般来说呀,不爱说话的人,如果开口,必定是金玉良言,同学们,我们不给他贴标签,我相信,当他想说的时候,他一定会滔滔不绝的。果然,在最后的全班交流时,他没让我失望,用他们班主任老师的话:“一座冰山融化了”。我本意是想:留一个最积极发言的同学最后说,却让听课的老师们误解为,最后说的就是学霸。我想,一定是我的课堂语言没有组织好,才让人误会。我的原意是:越到最后越难发言,越到最后越需要思考,所以孩子别急着发言,先学会倾听(包括我自己)。因为老师的课堂语言没有锤炼,让人产生了误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
四、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不仅仅靠讲笑话来吸引学生,而靠文本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至于课堂上我讲了什么笑话,我自己都忘记了。
同事媚给我的评课意见是:“曾老师每次试教都能给人惊喜。她的课堂整体感觉幽默风趣,她总能轻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正如之前师父谈到的平时不爱发言、不敢发言的孩子在曾老师的课上居然会畅所欲言,而且能说到点子上,这点为曾老师点赞!其次,曾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套用刘超武老师的一句话:“老张子”!
但我想说的是,曾老师的幽默风趣既是课堂中的优点也是缺点,因为你的幽默在教学环节中有扯开话题的嫌疑,扯着扯着就远了,不经意间就跑偏了!问题没有钻透,学生光听笑话去了因而在后面的拓展延伸中,学生的说话并没有一个情感的升华。另外,曾老师这点其实我也经常犯,喜欢面面俱到,总觉得这里也要讲,那里也要讲,不讲心里总是不舒服,从而使得整节课的重点不突出,或者是没有重点[捂脸]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来曾老师的设计非常棒,但上着上着不自觉就变成碎碎念了。我建议就围绕“坚强、乐观”展开全文,结合具体句子,深入挖掘,读悟相结合,这样后面的环境描写也好,男孩遇到的困难也好,都能在这一条线里完整体现,由学生自己说,老师就不需要提那么多的小问题了。还有评价语不简洁,耗时。昨晚回家又特地翻了翻你给我的教学设计,设计中有群文阅读的部分,但却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太遗憾了……”
这些意见提的很中肯!确实,在难点突破的时候,当学生们没有人回答的时候,我联系了自身的经历,然而却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去研究文本,反而冲淡了对文本的深入的钻研,没有抓好契机,没有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所以在关注学生这一块,还要多加注意。
且行且珍惜,我要努力。一句话,感谢研修,研修很幸福,学习的过程,累并快乐。谢谢亲爱的姐妹们。语言若有不当之处,请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