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依恋创伤的孩子
依恋受到伤害、不安全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让人接近他的内心。
Ta可能表现乖巧来赢得掌声,但内心却依然不安,表现出对依恋的矛盾情结;Ta也可能变成磨娘精,让所有想帮助Ta的人迟早放弃他,再度强化Ta的不安全感和矛盾型依恋风格。
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往往是治疗师最大的挑战,因为对一般孩子有用的管教原则,对这些孩子不但失效,而且会让照顾者和治疗师心灰意冷,甚至对自己所坚持的原则失去信心。
在Daniel Hughes所著的《依恋关系的修复》一书中,5岁的凯蒂的亲生父母管教失当,被州政府接管监护权,然后凯蒂在短短21个月里换了四次寄养家庭,做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包括当着寄养母亲的面狠踢3岁弟弟的头,故意把自己的粪便放进汉堡肉里,连续让三对寄养父母头痛不已,被迫放弃。
在书中,治疗师和第四任寄养妈妈贾姬展现过人的坚定和不退缩的接纳,帮助凯蒂一步步接触、消化自己内在混乱、负面的情绪,与贾姬逐渐产生情感联结,开始在乎其他人的反应,愿意顺从要求,一点一滴地消除了破坏性行为,重建她的依恋安全感。
书里最动人的,是当贾姬千辛万苦软化了凯蒂之后,自己也被深深触动的心路历程。
当我们吃尽苦头终于让依恋创伤的孩子重新感受到爱时,除了看到孩子恢复开朗笑容和行为明显改变所产生的成就感之外,出乎意料的收获是,照顾者(和治疗师)会体验到源源不绝的爱从自己内心涌出,让我们自己整个人从此再也不同。
依恋关系就是【爱的印记】。
依恋关系的修复,也就是修复爱的工作,家庭治疗师在其中见证了爱的光辉,也被爱所充满。
我是水沐,今天的内容来自《关系的评估与修复——培养家庭治疗是必备的核心能力》。原文中将依恋关系,译为依附关系,是一样的意思,英文attachment。
【依恋关系】源自母婴关系,是生命在孩童时期作为个体与世界的联结体验。
我们都知道鲍尔比(Bowby)和艾斯沃斯(Ainsworth)对于依恋关系的深入研究。尤其艾斯沃斯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类:
1. 安全型依恋(65%-70%)
一个好的妈妈(良好的照看者),会因为及时的响应与呵护,而让婴儿体验到被爱与支持,我们称为【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不会因为妈妈的短暂离开而惶恐不安,也会更耐受所遭遇的挫折,勇于尝试和探索。
2. 回避型依恋(20%)
这类儿童实际上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因此常常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3. 反抗型依恋(10-15%)
反抗型依恋,又称为“矛盾型依恋”,即对母亲的态度非常矛盾,既寻求又抗拒。
除了第一种安全型依恋属于良好、积极的依恋外,其它的都被称为不安全性依恋。
基于此,每个人都可以回看一下自己和妈妈或重要抚养人的关系属于哪一种。
同时,归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溯源,然后投诉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自暴自弃,或洋洋得意。
【归类】是为了【定位】,以及于此真相上的【面对和行动】才是根本。
如果缺爱的童年就是事实,那么无论怎样,也要欢庆自己走到了今天:如果一路不易,艰难困苦,也仍要感谢所有曾经支持过自己的人……
记住生命中的光与暖,在资源与希望中前行,可以让自己进一个入成年的自我状态,并请求这个【成年自我】支持与助力,在内在认领、重新养育那个有遗憾,爱感缺失的小小我,一点点、一步步带着这个【童年自己】历尽繁华,千帆过尽,直到两者顺流合一,自我支持,重新出发勇于去爱、去联结,去创造更多的光与暖,兼善你我,同照前路,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