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童年时代的家曾经搬迁过至少三次之多。最初一处没有任何印象,只能在尘封已久的老相册中摸索它的痕迹。发黄的黑白片中,约莫二岁的我被一个女人搂在怀里,靠在院门口大树旁,我两腼腆地笑着。那女人是姥姥家远房亲戚,比父母小十岁的五姨,她曾照顾我到3岁。如今,在妈妈家这七个堂兄妹中,一直与我们保持关系最好的。
第一次搬家缘由已不得而知,第二处的家大概是我们的一次过渡——暂住。位于阜外百万庄大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面,好像是一座停用的小礼堂,也或是过去年轻人溜旱冰、跳迪斯科的地方。大门向两侧一拉而开,有着极强前苏联建筑的味道,两个硕大的菱形部分相交重叠,朴实、简单的图案薄冰似的印在玻璃面上,显得不失稳重、典雅,其两块长方形大玻璃被嵌在厚重的棕漆木门上,门眉上挂着白瓷灯罩,里面插着一只可怜的钨丝灯泡,显得格外突兀。但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公家都是这个“打扮”。夜幕降临,打开它,柔和的暖光又让人心情平静,总归有了家的味道。
平时外出,爸爸会用一条粗大的铁链缠绕在门把手上几圈再用力一扣,但由外向内用力一推,两门中间又露出一条两指宽的缝隙,能看到室内情形,虽然天光大亮下,屋里显得黑洞洞,但仍可窥视。所以对着门的大厅处被爸爸放了一个四开合的落地大屏风,既能划分出客厅与卧室区域,又能遮挡外人好奇而撑门一窥的尴尬,算是解决了这棘手的问题。
家里大厅极为宽敞,因为不是家庭住宅,所以并不像别人家那样布局紧凑,空旷场地里放着一张双人床,一组原木色双开门大衣柜、一台新款缝纫机、一台录音机、一台旋转纽的黑白电视机、一个书柜、一个洗手架、一张三合板折叠餐桌,两把红皮革折叠椅,被整齐、顺序地摆放在墙边,零碎儿物品,暖化、茶杯、梳妆镜什么的被放置在连同衣柜一体的书桌上。这些就是我家全部家当,那个年代不算富裕,也不算穷苦。
在我记忆里,这个家很快没了踪影,接下来便是我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家,现在我能也能如数家珍地回忆起它原本的样貌。那里收藏着我全部童年的回忆,那些快乐与难过伴我直到如今。
一盏青灯下,晚风徐来季,与您追忆今昔时光!
分享生活点滴,汇聚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