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读了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首先,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封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给人的感觉是开心的,至少没有反感,我想这也是乐观最想表达的看法。其中有几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刻:
——“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读到第三句话时,有两个问题让我疑惑了。第一是,我自己到底算悲观还是乐观?第二是,怎样给孩子乐观的指引?
为了判断我属于悲观还是乐观,我上百度认真的查了查乐观的定义,说的是“乐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è guān,意思是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乐观是一种向阳的人生态度。有三种解释:1.善于观察。2.喜欢观看。精神愉快,积极向上,3.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接着我又查了查乐观的人有什么共性,乐观是从“性格、天赋和价值倾向(动机)三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方面,“性格上的乐观是一种行为态度。表现为热情洋溢、积极乐观;善解人意、友好善良;幽默活泼,大度滑稽。友好与人相处的态度,是积极观察事物的表现,是正面判断决策的倾向,是快乐看待生活的方式。”
第二方面,“天赋上的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天赋能力。能用自身的幽默和情趣来提高人们的热情;能为工作场所注入动力,使其具有戏剧性;能使组织变得更加积极,更加的具有活力;能用富有感染力的热情,来感召周围的人。使人很少灰心泄气,让人内心深处确信:活着无比美好;工作充满乐趣;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应失去幽默感。”
第三方面,“动机上的乐观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内心渴求的欲望;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豁达、积极和阳光;是一种知足常乐的不争、幸福和快乐;是一种无求于外的满足、修养和智慧。动机上的乐观,让人为了追逐财富而不至于懈怠堕落,让人为了权力控制而不至于五欲过患,让人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而不至于苦恼无量。乐观是人生一剂良药,而且是不苦口的良药。”
读了之后,好像要能用很多好的形容词来形容才算乐观的,这让我还是不确定,直到看到下面的一篇文章: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者表示,约80%的人是乐观主义者,即使他们自己并不认为自己乐观。在研究中,科学家让14个人对自己的乐观程度进行评价,并对他们进行脑成像。研究者会询问志愿者,一些“糟糕的情况”有多大可能会发生在现实中,包括离婚或得癌症,自然灾害、车祸等80个不同的坏消息。之后研究者会告诉被试实际情况下这些问题有多大可能会发生。当调查结束时参与者会再次对这些可能性进行评级。当得到的信息是正面时,所有人脑部的大脑额叶都有更多的活动,这个部位与处理错误有关。当得到负面信息时,对最乐观的人来说,其大脑额叶的活动最弱,而最悲观的人的大脑额叶活动最强。这显示大脑可能会挑选自己愿意听从哪些证据。研究者表示,“吸烟会致命,但人们听不进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得癌的可能性很低。人们的离婚率是50%,但大家都不认为这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大脑中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总结,我应该不算完全悲观主义,大部分时候还算乐观!
那怎样给孩子乐观的指引呢?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在解决各种大小问题,如果通过乐观的解决问题来积累经验,那孩子们不就成了乐观的人吗?书中第12章也详细阐述了解决问题五个步骤——
第一步:放慢脚步。引导孩子必须要阻止自己的冲动行为,冲动的想法会影响他处理事情的方法。在采取任何举动之前要“停下来想”。停下来才有时间找出实际引发问题的原因。帮助孩子将“暴躁思维”改成“冷静思维”。因为暴躁思维下采取的行动常常会使我们后悔。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冷静思维帮助我们了解发生的事情,那样我们就可以先考虑所有情况再决定如何反应,做到可以坦诚地面对问题。
第二步:摄取观点。简言之就是在我们决定如何应付与旁人产生的矛盾时,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方的想法以及行为的原因。了解对方行为的最佳方法就是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可以直接提问也可以看他们脸上的表情。
第三步:建立目标。就是确定希望发生的事,然后列出可以促使目标达成的行为。
第四步:选择途径。就是比较所做出的的行为的利弊衡量,所谓的利就是好的结果,弊就是坏的结果。利大于弊的解决方法就是最佳选择。
第五步:是否有效。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就是检查方法是否有效,有时候即使使用了第一到第四步的仔细思考与计划,解决方式仍不见得如我们想要的有效,此时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就此放弃。如果他第一个计划不成功,结果并不是他想的,那么他可以从所列的单子中,选择另一种方式,再试一次。
当然,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本书提及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案例,还有具体细致的实操步骤和建议,我觉得反面的例子能让我们看到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也犯了相类似的错误,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更好地改正!而正面的例子又教会我们去发现处理问题的方法,给我们例子来学会表达的方式。
远离悲观,是需要我们的共情,去体会小孩的感受,告诉孩子这些问题我们也经历过,让孩子知道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我们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其他手段来改变的。想要孩子乐观,自己必须先做到对人、对事先有乐观的心态!
最后分享一句话“不是我们喜欢笑,是生活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