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2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题解】
孝、弟(悌),是中国传统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持有的正确态度。如此,可以防止犯上作乱的行为。这便是孝道的社会政治意义。自春秋、战国以后的每个朝代,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学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从重亲情扩大到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规范,这是有借鉴意义的。孔子重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强调以礼来建构社会伦理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仁是其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于孝悌,是从懂得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做起的,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百善孝为先”。有了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爱,然后推己及人,从而建立起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对应的关系秩序,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一个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会在社会中安分守己,不会去做逆反的事情。
【译文】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有子认为,恪守孝悌是“仁”道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