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事先知胜负?
原文: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解析:
“将孰有能”,就是比较双方将领的本事。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经常会先了解对方的大将。如果对方大将厉害,就坚决不出战,派间谍去买通对方宠臣,离间君臣关系,把这大将调走,换个笨蛋来,然后就一战而胜。
“天地孰得”,就是看谁得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就是看谁制定了法律条款,行政命令,而没有人违反。
曹操留下的“麦田割须”故事就是典型的以身作则的例子,他下命令不准踩坏麦田,结果自己的马冲到麦田里,他拔剑割了自己的胡须,以须代头。
“兵众孰强”,就是看谁的士兵善战。
“士卒熟练”,就是看谁的士卒训练得多,所谓熟能生巧。
“赏罚孰明”,就是看谁赏罚得及时且恰当。
感悟:
这部分感触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熟练。
书中解读的熟练之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受鼓励。一个普通人,经过刻意练习,专攻一个专业,终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然而,熟练是要花费苦功夫的,平时多下苦功夫,真正上战场时,才能少流一点血。
昨天,看到几个十几岁小孩的管舞表演,她们速度极快爬到管上,在管上跳着优美的舞姿。台下响起了欣赏的掌声。
主持人说,这些小孩牺牲了外耍的时间,在课余时间,刻苦练习,才有如今的成就。
这种经过苦练后得到的成就,是其他小孩无法体会到的,将让她们终身受益。
另一方面,是赏罚。
赏罚是一个大学问,一要及时,一要适度。
过了时间的赏罚,便起不了作用。比如,小孩犯了错或有进步,要及时惩罚和奖赏,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或做对了什么,如果不及时,过后再来罚和赏,效果便大打折扣。
奖赏、惩罚都要适度,奖赏过度,别人得到利益,还不会感谢你;惩罚过度,别人还会对你心生怨恨。
如何把握赏罚的度?
在我看来,要回归初心,赏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对方干事的热情。因赏,大受鼓舞,勇往直前;因罚,知耻而后勇。
每个人对赏罚接纳程度不同,赏罚还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洞察对方的心思,是能否适度赏罚的关键。
如何妥善运用正道与诡道?
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解析:
“计利以听”,算下来有胜算了,可以战。
“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在常法之外,造势以相佐。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是对“势”的解说,势就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化不利为有利,相机行事,如何借势,如何造势。
“兵者,诡道也”,就是说,打战也是需要讲诡计的。虽然孙子讲的“计”是计算比较的“计”,但他也讲了点阴谋诡计,或许,面对着敌人的阴谋诡计,有时,也不得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之身。
感悟:
这部分,对《孙子兵法》的价值观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虽然,孙子强调计是计算,但实际上,他也有谈论阴谋诡计。自古以来,正道是大趋势,但不可避免地用到计谋了辅助,才能真正成事。
这令我想到工作,在工作的时候,不能过于死板,在坚守原则底线的基础上,也要学会变通。
形势在变,一切都在发展中,要善于借力借势,灵活应变,偶尔使点小计谋,才能突破重围,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