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根本不愿意写的一篇文章,就是不愿意分享痛苦,更不愿意分享她的痛苦给更多人看,但是她说“你写吧,你写完,我转发。”
我再次和她确认“你确定让我写吗?”
“是的。”
我还是不忍心。
如果你不想看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并没有准备好让太多知道她的这次经历。
大家知道“应激反应”吗,普通人在遇到重大刺激后会有一段时间的应对刺激的反应,很可能会让这个人“受伤”很长时间。
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官兵在救灾后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有专业心理专家支持,正常生活仍然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媛媛姑娘紧紧地抱着我,大家知道老廖是个不折不扣的瘦子,我的骨头都被她快挤碎了,她不仅抱着我不放,而且我们被迫成为连体婴儿至少超过半个小时,用这么大力气抱着我,在我的怀抱里抽泣“我要回家,我再也不来了,我很怕……”
谁能体会到她到底经历多大的心理煎熬呢,恐惧有多深呢?
“不怕,需要给妈妈打电话吗?”她呜咽着说“不要~”
“喝口热水,压压惊。”她一边把我抱得更紧,一边摇头抽泣。
行为退行到婴儿,而且完全失去了安全感。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的安全岛,如这个岛失守非常可怕,后果不堪设想,她的行为把自己都吓坏了,但是她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根本控制不了。
我们进了门,宿舍门还没有关,她让我关门又不能离开她,于是两个人变成连体婴儿,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到宿舍门口,我把门推上后。
她因为过度恐惧,神经紧绷,肌肉紧张,腿开始不断发抖,于是我尝试劝说她坐下,调整呼吸,慢慢深呼吸,呼吸平稳下来,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但是她沉浸在自己的恐惧里无法自拔,我被她紧紧抱着坐在我们破旧的沙发上,她时不时就问“是她在叫吗?太惨了?!”
我不断安抚她,语言上,肢体上,不断轻轻拍打她的背,安抚“宝宝”
“不是你的错,和你没有关系。”
“她会没事的,她父母来了,会好的。”
她终于想出了自救求生的办法“我们去T老师那里吧。”
我知道这个姑娘的选择是在抓救命的稻草,因为她已经无法忍受这个空间了,太近了,画面回放太多,恐惧越来越深厚。
她仍然紧紧抱着我,我们这对联体婴儿在雨夜里穿着拖鞋奔向了T老师宿舍,我叫开了门,她依然没有放手,她抱着我坐在T老师床沿,我心想“估计我们不得不坐一夜了吧。”
L和H老师来了,L告诉了她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她(学生)是因为看鬼片,发生了梦魇,醒不了,之前也发生过,已经让家长带回家了,在家睡一晚上估计就好了。”
这个信息让她解除了把自己和学生突发状态的归因联系。
再接着L劝说她松开我,喝一口热茶,她做到了,这个动作也非常重要——第一次松手,脱离我。
我们终于躺下了,三个人睡在一起,我睡在中间,她抱着抓着我的胳膊睡觉。
房子外面有汽车的声音,人的声音,她就拼命地抓紧我的手,外面声音越大,她就抓得越紧,我也回应紧紧抓一下她的手,安慰她“是W老师回来了,没事,你听,是他们的声音。”
最后,我们身边两个人都酣然入睡了,我还没有睡着。
第二天她恢复了很多,自己说“太丢人了。”
不丢人,一点儿也不丢人,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能自我恢复就是好样的,这次就算打了预防针了,以前没有见过的事情,以后再见就不怕了。
应激行为对她的影响,没有简单,她变得更加敏感和更容易情绪波动。
支教三个月,她已经瘦了23斤,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好说。说实话,如果是她的好朋友知道她经历了这么多,应该会心疼她,而不是为了她快速减肥“成功”高兴。
很多事情我不愿意写,不想写,我们的经历这就算九牛一毛,她经历的,我经历的,我们经历的都成了我们的经历,能分享的就分享出来,不想说的就不说。
说正题,我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早就被迫“收集”了从小学生到中老年人的太多痛苦,太多不堪,我认为那些内容都不必分享,谁没有痛苦呢?
既然媛媛姑娘的这次经历说出来了,我们来看看如何科学的接受和处理“应激反应”,如何自疗伤口?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像同情一位朋友一样,同情自己。
8.15%的人在遭受重大打击后会得一种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病,很难恢复。
有的人会变现出坚强和抗打击能力,有的人会恢复到原来水平,超过50%的人,经历创伤后会有积极反应,心理学专家专门有个名词“创伤后成长”(Post-
traumatic growth)
打击——就像锻炼肌肉刺激一样,适量的刺激会增加肌肉群,过度的刺激会摧毁肌肉的机能,如果受到重大刺激,立即恢复,是真正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吗?谁知道呢?
心理上的状态,冷暖自知啊!
如果你的朋友遭遇了困难和刺激,怎么办?
1告诉他,她,作为亲友的我,一直在你身边。
2不要自责。
3痛苦不是永久的,会过去的。
如果是自己遭遇了困难和痛苦,甚至是巨大刺激,怎么办?
1温柔地鼓励自己,就像鼓励自己的朋友一样。
2接受自己,“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会犯错,一个有恐惧心理的普通人。”
3面对问题,这不是世界末日。
最后四段文字来自我学习万维钢老师的得到专栏“精英日课”的笔记,他每天介绍全世界最新最好的英语世界里的新书,新思想,相关书籍在中国还没出版,日后有了中文版,大家可以阅读《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Joy》(B选项:直面逆境,建立抗打击能力,找到快乐),作者是Sheryl Sandberg, Facebook的COO,扎克伯格的得力干将,2015年她的丈夫突然去世,她面对丈夫的去世和两个没有了父亲的孩子和崩溃的自我,她自己走出来,又把这本书献给了全世界。
《Beyond Good and Evil》
超越善恶——尼采,1886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