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毡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奔涌着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就好像与潮水一起涌了出来。
月光照耀着江面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无论哪里的春江都沐浴着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是谁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谁,只见长江水永不停歇地东流。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在小舟上漂荡?又是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思念离人?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望着月亮可是没有爱人的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着你。
鸿雁不停地飞翔却飞不出无边的月光,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江面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将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进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乘着月色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果一个人在睡梦中穿越到天堂,别人给了他一朵花作为他到过那里的证明,而他醒来时发现那花在他手中……那么,会怎么样呢?”
对于《春江花月夜》而言正是如此,诗人做了一场漫长的梦,而这些诗句就是他醒来时手中那朵作为信物的花。
诗人眼神迷离,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如梦似幻、缥缈婉约,从江水、月色到无尽的时间,以及游子的相思,诗人任意穿行在这万千思绪之间。
短暂与永恒、思念与离别,《春江花月夜》的核心主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亘古不衰的母题。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孤篇横绝,名垂千古,便在于它呈现这些主题时独一无二的梦幻感。
这是梦境给人的自由,摆脱了一切现实的、逻辑的限制,而臣服于美的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梦是同义词。
诗人做了一场漫长的梦,而我们有幸分享这朵永恒的花。
感受:
文学对人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是“润物细无声的”。
文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可以改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而古诗词的美妙,就在于潜移默化中涵养我们的美德。
那么,古诗词对孩子都有哪些影响呢?
我特地上网查找了一下,发现古诗词对孩子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1、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力。
2、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词给了人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3、让孩子们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孩子们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学习经典古诗词的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古诗词,也是传承和弘扬我们的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