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来源:第十五届优质课
这是一节听说课,上课老师是黄迷。听完这节课,有很多的点是值得学习的。这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尤其是听说课,听后的部分,需要有深度的挖掘,我们通常是基于文本的role-play,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学生能顺利把对话完整的朗读下来,就基本上已经达成目标了。
虽然我们会说让他们去模仿语音语调,但是这一步需要时间,迫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很多时候,就直接省略了这一步。即便是做的时候,我们也是缺乏引导,只是让学生跟读录音,我们没有提前给梳理出来重点,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比如这篇对话,我们可以着重关注重弱读,这样就可以把强读和弱读的语音知识融入进来。或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去体会说话者的语气,或者让学生从对话中,去体会对话人的品质等,不过这个是属于deep thinking 的问题了。
这节课老师在听后的时候,就是主要是分析重弱读形式,并且总结出他们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分析后,我们就得要按照这个形式去跟读,不能再按照以前自己的方法随意读,否则,那分析就失去了意义。
亮点2:听中对问题的拆解,把几个特殊疑问词用对应的名词形式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就具体化了,更方便学生理解。其次,再把这些疑问词和另外一半的句子连线,这样一个问句就完整了,可以避免学生只看到What when where how 等这些词,把问题补充完整,可以有限降低听力难度。问题越具体,听的时候越能获取到关键信息。所以,对于本身比较简洁化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给到学生一些帮助,将问题具体化,降低难度。
亮点3: 听的好几节课在听后,都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对文本信息的整合与概括。听后总结文本,形成结构,为后面的说做支架铺垫。文本的结构分析,这要基于对不同的内容而定,从而分析出其中的结构。
这是另外一位老师的,也是同样的思路。
专家点评时,我非常认同其中一个的观点:课要有深度,互动不能仅仅面多,而升深度浅。专家说,这节课的层面很多,但是层次很少。也就是说互动围绕着不同的方面,学生也能回答上来,但是层次少,很多点一下就没有了,没有深度拓展。比如可以问学生,如果你的父母不同意你成为...你会怎么办,这就可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了。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面多,要有深度。
两位老师的方法不一样,但是都同样指向一个目标: 分析重弱读。一个是老师标出来,这样就显性化了,另外一个是老师播放录音,学生自己去画出来,根据所听到的,来标出哪些要重读。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这样就需要学生自己参与,来总结归纳出,而不是老师来给出定论,使用了发现法教学。
另外一个点就是:文本的分析,除了从语音的角度,还可以从语篇能力的角度。在交际教学法中,6要素中的一个就是语篇。这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发起对话,维持对话,进入,中断或确认一个对话。这可以让一个对话延续下去。专家说,我们还可以分析话轮,比如这里面的一些词语,如well, OK 等,这些词的使用,在对话中有什么作用,着这也是一个出发点。
综上,听后可以做的事情:分析语篇结构,分析语用语调,强读和弱读,语篇的话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