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运001泗县】千年古槐守汴河,泗州大鼓唱古今

      古汴河畔,隋堤烟柳轻拂水面,皖北这座因运河崛起的小城,正以流淌的碧波为笔,静静书写着跨越千年的流动文明史诗。

        泗县,古称虹县、泗州,境内蜿蜒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是中国大运河的璀璨明珠。2013年,它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里不仅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唯一有水的河段,更是通济渠段罕见的活态遗存,成为研究隋唐大运河的“天然活化石”。

01 城市沿革:从古泗州到今日泗县

        泗县的历史脉络可追溯至夏朝,曾是泗州府的核心所在地,古称虹乡、泗州。今之泗县,便是古虹县的延续——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因洪泽湖泛滥沉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朝廷裁虹归泗,虹县正式更名为泗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设县,“泗县”之名沿用至今。

        地处安徽东北门户的泗县,襟连沿海、背靠中原,与江苏徐州、宿迁接壤,自古便是安徽沟通南北的交通要冲。

02 运河遗迹:流动的千年文明见证

        大运河泗县段(俗称古汴河)全长约47公里,其中28公里原始有水故道保存完好。向东延伸的5.8公里河段,更是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完整保留了隋唐通济渠的原始风貌。

        这条古老河道从未停下“脚步”,至今仍承担着排洪、灌溉的重任,滋养着沿岸的农田与百姓。隋代修筑的通济渠堤坝,被后人称作“隋堤”,千百年来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杜牧在《隋堤柳》中写下“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将隋堤的旖旎风光定格为永恒的诗行。

03 故事传说:运河畔的口头文学

        运河文化浸润着泗县的每一寸土地,也孕育出众多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水母娘娘沉泗州”“枯活头的故事”等家喻户晓,而“大姑堆”(又称大姑坟、皇姑堆)的传说尤为动人。

        相传古时一位京城王爷的千金途经泗县,不幸染病卧床。这位心地善良的公主,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仍竭力帮助穷苦百姓,深受当地人爱戴。百姓为纪念她,将其厚葬于高土堆中,“大姑堆”由此得名,成为运河畔承载温情的记忆符号。

        运河沿岸还留存着祈雨抗旱的古老习俗,“求雨歌”至今仍在民间传唱:“扫,扫,扫汪底,不出三天下大雨;小雨下搁菜园喽,大雨下搁稻田喽”,朴实的歌词里满是百姓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04 代表性景点:运河文化的物质载体

        泗县运河沿线,散落着众多承载文化记忆的景点: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遗址:作为罕见的活态遗址,碧波流淌间尽显运河原始风貌,是感受千年漕运文明的核心之地。

        千年古槐:矗立河畔的古槐树,树围达4.12米,枝干苍劲、绿叶葱郁,被誉为“千里汴河第一槐”。

        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城市中心,飞檐斗拱间尽显儒家文化的厚重。

        山西会馆:明清时期泗县商业繁荣的见证,青砖灰瓦间仍能窥见当年商旅云集的盛况。

        释迦寺大殿:千年古刹仅存的大殿,虽历经沧桑,却依旧散发着古朴庄严的气息。

        漕运古城:在通济渠畔建成的城中古城,北部是繁华的仿古商业街,南部为静谧的漕运公园,传统建筑特色与运河风情完美融合。

05 古镇街区:运河商贸的活态记忆

        历史上的泗县,商业核心集中在中城街——大小商铺沿街林立,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段;南关大街、东关大街虽也有店铺分布,却不及中城街的热闹。

        如今,漕运古街城成为泗县新的文化地标。北部四座高耸的阁楼气势恢宏,宛如大唐宫阙;沿街店铺相连,灰瓦白墙、雕栋飞檐,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千年,尽赏中华传统建筑之美。

06 名人名篇:文人墨客的运河情怀

        运河贯通南北,也为泗县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众多传世佳作:

刘禹锡写下“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杨柳不胜春”,借汴河春景抒发怀古之情;

白居易以“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勾勒出运河之上的暮日航景;

崔颢用“晴云摇津书,春风起棹歌”,描绘出运河畔的春日生机;

苏轼以“淮山相媚好,晓镜开烟鬟”,赞美泗县山水的灵动之美;

米芾则留下《虹县诗贴》,笔墨间满是对泗县的喜爱。

07 美食与土特产:运河滋味的传承

        因运河而兴的泗县,饮食文化兼具南北特色,滋味独特。相邻的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更因运河孕育出传承600余年的临涣棒棒茶——以红茶茶梗为原料,形似小木棒,需用大水壶、瓷茶碗冲泡,沸水激荡间茶香四溢,是运河畔独有的味觉记忆。

0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的活态灵魂

        泗州戏:诞生于运河之畔,是安徽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唱腔婉转、旋律动人,被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已有两百余年历史。2006年,泗州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泗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泗州戏之乡”。

        其他表演艺术:泗州琴书、泗县瑶剧、泗州大鼓等,均饱含地方韵味,在民间代代传唱,成为运河文化的鲜活载体。

09 民俗活动:运河儿女的生活仪式

        泗县运河沿岸的民俗活动,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祈雨习俗:遇干旱时节,百姓抬着草扎长龙,邀请释迦寺长老与法师,沿运河两岸鸣锣开道、唱经颂文,同时抬桶洒水,祈求甘霖降临。

        庙会活动:丰年之时,百姓在运河岸边、土地庙与龙王庙前焚香献祭,摆上蔬果贡品;还会搭台唱戏,以泗州戏的“拉魂腔”,演绎忠孝节义的千古传奇,共享丰收喜悦。

10 古建筑与技艺:运河文明的物质见证

        泗县历史上寺庙林立,建筑技艺精湛:

        释迦寺:原名东林寺,曾是气势恢宏的古刹,神像雕刻栩栩如生。虽在五十年代多数建筑被拆,留存的大雄宝殿仍被列为县级保护建筑,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古城墙与城门:据《泗虹合志》记载,泗县城墙周长五华里十三步,高丈九,用砖、石超三百万块;女墙高五尺,下宽三丈五尺,设垛口1801个、敌台8座。城墙共设五门:东门永济、南门永泰、西门永丰、北门迎恩,另有西北偏门(俗称小北门),尽显古城的防御格局。

        夕阳西下,隋堤烟柳的倩影倒映在汴河碧波中。泗县运河段这处活着的文化遗产,仍在滋养着两岸生灵。如今,泗县以隋唐大运河活态遗址为核心,打造城市文化轴、生态轴与发展轴,建成文化馆、科技馆、运河博物馆等“十大公共文化场馆”,运河已成为泗县创建文明城市的鲜明标志与闪亮名片。

        漕运古城内,泗州戏的“拉魂腔”随风飘荡;千年汴河中,水韵泗州的文化风情正伴着碧波,代代相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我国的东部平原,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这并非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而是我国人民逆天改命、与天奋斗的伟大创造,这便是大...
    退守孤城阅读 3,558评论 0 1
  • 在盱眙县境内,被涛涛洪泽湖水和大堤东侧淤泥掩埋的有一座闻名于世的历史古城——泗州城,因其曾经繁华数百年,而被称为"...
    江苏阿康阅读 5,320评论 3 28
  • 大运河徐州段是大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由京杭大运河湖西航道、京杭大运河不老河段、中运河、黄河故道现有和历史上使用的主...
    沃文阅读 968评论 0 8
  • 有时街上买鱼,我好问卖鱼的这是哪里的鱼?卖鱼的便会回答:唐河的,汴河的,浍河的……其实我只知道汴河在我们小城的南面...
    安徽尚尚阅读 2,555评论 0 3
  • 那天,文思老师在群里分享了一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现场直播。 镜头率先聚焦在一号展厅“大运河——中...
    欧阳木木阅读 929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