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动物的眼里,人类的生活也是千篇一律。就如同我们看待动物一样,除了劳作的畜生,比如黄牛、驴、马等需要一定的劳作之外,其他的动物基本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
林语堂曾说过,人是唯一工作的动物,他提倡过闲适的生活,不提倡为了糊口生活去劳碌奔波。 我并不赞同他的观点,或许他更想表达的是不提倡劳力,但是他何尝不是一直在劳心?写作便是最劳心的事情。我们虽然厌恶工作,但如若失去工作,生命中必然变得失去重心,随风飘摇。 当然对于工作每个人的定义可能不同,对于农民来说,勤恳耕耘土地就是工作;对于保姆来说,伺候好主人,收拾家务、饭菜可口让主人舒心就是工作;对于教师来说,耐心讲解、用心辅导学生就是工作;对于退休大妈来说,跳好广场舞就是工作。 工作当然大部分会带来经济收益,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有工资回报的。但是我觉的工作还有除此之外的意义价值。 如果你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你用你的汗水和辛苦去浇灌庄家,秋收时刻便是你的幸福时刻。如果你是园丁老师,你用的知识和耐心培育学生,学生毕业之时便是你的幸福时刻。这就是工作的价值所在。
如果是你一名商场导购,你用你的眼光和品味帮助顾客选择自己心仪的服装,顾客满载而归,你也满心愉悦,这种愉悦可不仅仅是那几块钱的提成。而是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遗憾的是,由于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很多岗位并不是成果的产出者。就以服装行业为例。销售员是有成就感的,但是裁剪的未必,每天坐在流水线上面对成败上千的裁片去分类检查。这种机械的重复的工作或许缺少成就感。似乎是流水线的装备工之类的职业都缺少一些成就感。 所以面向人的工作或者面向产品成果的工作更稍稍有价值一些。
在西方心理学中有个流程的词汇:心流 flow。意思是说一个人全心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或者可以理解成物我合一的境界。 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我们多少都会有,比如我们再投入的读一本小说,在投入的看一部电影,忘记时间忘记空间。自己已经是完全融入其中。
鲁豫的《大咖一日行》中曾采访过霍建华,他回忆自己在拍摄《如懿传》的九个月的经历时说道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在很多次拍戏的时候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角色中,而且会不由自主的流泪,自己感觉自己就是乾隆皇帝。并说自己以前的演员经历从未有过,以前只是喜欢演戏并且把演戏当成工作而已。 虽然我们不能体验到他的感受,但是也能猜测几分,这大概也是所谓的心流现象。当我们沉浸在事情本身而不是结果的时候可能心流体验就会出现。这是一种幸福的巅峰体验。
达到心流的体验我认为需要具备几点条件:
其一 这件事情本身有一定的复杂度,我断然不相信有人在打毛衣的时候会出现心流体验,走神还差不多。这件事本身必须要智力参与的不能太简单太机械。太机械的事情习惯变会紧跟其后。根本不需要智力参与更别说心力。
其二 这件事情不能难度太大,一件事难度太大,虽然需要智力参与但是心理感受会出现巨大波动,恐惧焦虑就会占据主导。这种感受就会打扰心流的形成。比如考试,比如演讲等等,这种剧烈的活动情绪的浮动太大,必然影响心流的形成。
简言之,此事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我们似乎受到一种错误的观念影响,认为人定胜天、事在人为。所以不断挑战,挑战一切。其实我倒是认为这是一种盲目的自虐。
量力而行,才是我们处世之道。承认我们的渺小并不可耻。只要我们不断前行,便是一种力量。 只有量力而行方能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