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迪生。
这是我的第六篇文章。
今天外边下起了大雨,整体呈现还算灰暗的场景。
喝一杯茶,听一首音乐,看一本书。这或许就是下雨天最佳的休闲场景。
可今天是周六,依旧还是要上班。哪怕是风雨,也要“兼程”。
现在来谈谈对于一个好的项目,从表面上观望其中和深入到工作中的主要区别是在哪里?
我将用我这三个月的工作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回到泉州老家。他渴求在我们当地寻求一份能够大力发展的空间,最早他接触了乐高。回来后,面试了几家。可当我再问他在做什么工作时,他已经加入了一家少儿编程机构,一个深圳的品牌机构。他算是那家机构的“元老”,因为他是那个机构在这里招聘的第一名员工。
而我当时在做自己的事情,科学实验课程设计。他在那个公司也有近8个月的时间,后来离职了。
这8个月里,我和他陆陆续续聊了很久。听他说了招生从0-100个学员的这么一个过程,可想而知。编程,是多么热门的项目。
既然是好的项目,我也会开始了解和探究它的整个模式。但是很不幸,我除了在某宝找到了一点相关课程和某度指导了“编程有多么热门”之外,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始,应该说如何正确的开始。也就是碎片化信息,导致了我无从开始,甚至精力疲惫。眼看着这个项目在我们这里“抢占”市场,我束手无策。
可2021年10月底,我也加入了一家编程机构。对比这三个月来的变化,我掌握了这样的一种模型思维。针对课程方面或者其他产品的项目,都有一个好的突破口。
而这个思维,就是本问题的答案。
我想同你分享。三个月前,我对编程的信息掌握是碎片化的。加入了机构后,我对它的掌握是系统化的。为何短短三个月,就形成了这样的不同?
无论是课程,还是其他任何产品。你都要想清楚它的定位,是针对儿童的还是成人的。不必想,少儿编程。定位一定是少儿。确定是少儿的话,要了解市面上编程的价格。然后定位本地适合的人群,因为买单的始终都是成年人。
2. 确认好定位后,我们需要再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程/你的产品能够解决
客户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课程可以给客户带来怎么样的帮助?
从利他主义出发,去想这个问题。你可以通过看新闻/查资料/假装家长去同行机构,让他们给你介绍。最后加上你的思考整理出一套可
销售的话术。这个话术,起了百分70的作用。
3.第三步的话,则是从你的产品出发去研究它的内在逻辑和亮点。这需要你亲自去打磨,甚至是在市场中测试,哪怕是公益课,你都要 去实践。因为真实的例子,更加真实可靠,更加有说服力。
总结一下,碎片化信息系统化需要三个步骤:
1.明白定位。 2.市场话术。 3.产品亮点。
要确定这三点,其实都少不了你的思考。而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也足够让你成为一名小小的产品经理,你要研究产品/运营/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你的思考。因为你的思考即为不同,别人很难复制。
每一次的思考都是一次迭代,做好产品和市场,你将在机遇下有一席之地。
我是迪生,我喜欢写。因为写明白一定可以写得明白。说明白了不一定能够写得明白。
欢迎批判,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