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41条建议,智育的真谛。
所谓智育,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应用与实践的需要。
不能简单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
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作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的手段之一,智育才得以实现。
在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
因此智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有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智育对于人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应当学会创造性的思考,成为聪明的人智慧,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
这一条建议不容易理解,我读了三遍,还参考了其他老师的感悟才明白了一些。
我觉得我们应该诗意地生活在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还要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诗和远方”,比如阅读和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02
第42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是一种创造。为了节约时间,不应该挨个去听所有教师的课,还是先看看低年级学生的练习本,学生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良好的阅读取决于多种因素: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如何,儿童在小时候听过哪些故事,学生有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是否注意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相互联系等等。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
怎样去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呢?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正如李镇西老师写的一本书《自己培养自己》。
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以及对自己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优秀教师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一定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使用,不能全部的照搬。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比如建立班级图书角,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却迟迟没有实践,觉得困难重重。这学期行动起来,发现也不是那么难。我让每个学生带两本课外书,但只有一部分同学带了两本书,而有一部分却只带了一本,还有一部分的人没有带来。这周末我又提醒了这部分的同学,让他们尽量带过来,多一点,大家的选择也会多一些。
要先完成再完美,只有实践了,不管好坏都有收获。
03
第43条建议,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这条建议揭示了让儿童热爱学习的意关键密码。
要让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是赋予他脑力劳动以人情味,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如果你想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给父母带来欢乐,那就要爱护他劳动的自豪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远离功课落后的自卑感。
儿童的乐观和自信,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一旦破坏,便会使家校出现了隔膜。
为了保持乐观的火花,就要求家校一起参与儿童的教育教学,此外还办了“家长学校”,让孩子入学前学会识字和算术,这样就减轻了日后的学习,从而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
文中对学业成绩评定的观点振聋发聩,不能把分数等同于道德评价,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可现实中仍有不少唯分数论英雄,好分数就是好学生的观点,给孩子带来痛苦。愿大家能够意识到孩子的多样性、尊重差异,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04
第44条建议,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
这条建议虽对针对“单班或双班复式教学的边远学校”,却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温度与责任——教师从不是单纯的“教书匠”,更是边远角落的“文化火种守护者”。
文中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多年未外出却建起民间图书馆”的教师,用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从不被环境局限——只要有心,书籍能成为“空气”,小型图书馆能链接大文化中心,甚至一间教室能变成“人民文化中心”。
无论是每年去优秀学校交流、邀请同行来访,还是带学生看城市、看工厂,本质上都是在打破“边远”的壁垒——让教师不陷入自我封闭的教学惯性,让学生不局限于狭小的生活空间。
尤其那句“你能讲述的事情越多,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就越丰富”,点出了教师自身的“见识”,才是边远学校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这个暑假我去了广西和贵州旅游,广西的桂林山水、鹅泉、德天瀑布、通灵大峡谷;贵州的荔波小七孔、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坝陵河大桥。
教师要多阅读,多旅行,多思考,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见闻,能讲的故事越多,对学生的影响越大。
05
第45条建议,教师应写哪些计划?
教育工作如同航行,若没有清晰的计划作为航向指引,便容易在琐碎的教学事务中迷失。读这条建议,我对教师如何通过合理规划让教学更具系统性、前瞻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文章对不同类型计划的细致阐述,层层解开了我对“教师该如何做计划”的困惑。其中最触动我的是“远景计划”。此外,“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的论述也直击教学实践的关键。这让我意识到,好的计划是服务于教学、推动工作的工具,而非束缚人的形式。
文中还提及,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要写“教育工作计划”,这更提醒我们:教育不只是知识教学,还有人格塑造、班级成长等维度,这些同样需要通过规划来保障系统性,让班主任工作既有温度,也有章法。
优秀的教师和班主任,如李镇西老师和钟杰老师,他们都会是提前规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而自己一直是看书比较少,很少写计划,上课也是照本宣科,没有很大的进步,以后也要学会写计划,让自己的工作方向更明确,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