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篇被人常挂嘴边,字面意思看似好理解,其实每个人理解还是不同,深意需要注解。刚好上周连岳公众号发了一篇《人生唯一的自由之路》,对其做了解释:
如你所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70岁达到的人生巅峰,“从心所欲”是大自由,“不逾矩”是不违反规矩、规律、天命。人的自由是在约束中的自由,这是高级自由,无约束的自由是低等动物的低级自由,生来就有,一生如是,所以毫无价值。人的自由,只能是拥抱“矩”,理解“矩”,为“矩”所引,与“矩”共舞的过程。“矩”是自由的另一面。
所以,人生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都以知道一个关键之“矩”为标志。
15有志于学。这是立志之矩。人的成长有了内驱力,可以自我“强迫”了,在此之前呢?得靠父母师长的引导与约束,孔子也不例外,离不开母亲的教诲。
学了15年,30而立,学的道理立得住,就像博士论文答辩,你的观点经得起冲击。你一生有了根基与框架,才有后续的发展可能。
世事如风,人心如草,摇摇摆摆,起起落落,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又要努力实践10年,才能不惑,可行可止。
人事已尽,又10年,知天命。你有足够的认识力看透长长的时空之河,你是其中的一个片段,顺应天命,才从有限融入无限。
人的一生,都和情绪做斗争,心理都容易受外界影响。60而耳顺,天命显现为人间的小事,是顺是逆,是褒是贬,全部转化为顺,己顺,人顺,世界顺。
这之后,才是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每一阶段都有目标,每一阶段都有“强迫”自己,每一阶段都有所得,这才是人生最有意思地方。今天是第194期“下周很重要”,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订好下周的计划,从学规矩中得自由。
然后有个大学生对连岳提问:
您说十五有志于学,我回想了我过去的二十年,我觉得我很早就有了内驱力,当然这离不开父母,但是我真的还是很迷茫,我大学的专业我学到后面我发现我不喜欢学,我大二的时候转了专业现在也不想继续下去,是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我想考研跨专业,但也不知道方向。所以连叔。我想请教一下,这十几年的方向怎么确定?
连岳的回答:
考大学,选专业,这当然都是“学”,但它们不是孔子“十五有志于学”的“学”。孔子反而看淡“学”的功利性,所以称赞“学了三年,还没有功利的想法,是很难得的”(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你频繁换专业,功利性很强,孔夫子肯定是不赞同的。
孔子的“学”是更高层次的学,它是研究人与他人,人与家庭,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最终不是追求当官发财,而是达到人与一切最和谐的状态,即仁义的状态,仁是“爱人”,义是“合适”,在任何一种关系中做到合适地爱人,既不过头,也非不及,恰到好处。仁义的人,把他放在任何一个位置,都是仁义的,富则好礼,不会富而骄,富而吝,贫则乐,不会贫而谄,贫而怨。仁义的人,不可能怨恨父母穷,父母知识不够,或者父母有什么亏待自己的地方。仁义的人,总从最合适地爱身边的人开始,达到最合适地爱所有人的境界,父母妻儿都不爱,怎么可能有更大的爱?
追求仁义,这才是孔夫子“十五有志于学”的“学”,这个学问与人生是一体的,要做一辈子。方法是什么?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实践礼。“礼”是什么?是让,不是无尽抱怨,不是一味索取,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承担责任,是和为贵,与他人,与过往,与世界,能够和解。
仅仅是“十五有志于学”,那位大学生的理解和连岳的解释相差甚远。我就是”那位大学生“,我读到这句,心还想“十五有志于学”,十五才有志于学,为啥还值得写出来呢?五岁就有志于学是不是更合理呢?哈哈
慢慢读,今天拜读了@蕉下客的《我们如何读论语》,决定还是把她推荐的那本注解买了来,少年版虽然有注解,理解字面意思,毕境不再是少年,需要的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字面背后的含义。
跑步日记写成了读书笔记了,还是说回跑步。
昨天磨磨蹭蹭到12点才睡,早上6:30起来,推开窗,看外面阴天,伸手感觉有可以忽略的毛毛雨,犹豫一秒钟,看手机天气预报,后面几个小时没雨,小心起见,还是带着伞出门了。
今天穿了双旧的跑鞋,本来已经放门口准备丢掉了,保洁也没拿走,又心生不舍,就又穿上了,上次穿了跑完脚疼,就没再穿过,丢了又舍不得,这啥心理。因为担心脚疼,加上气温较高,和因周四没跑换成周成跑,就连续跑三天体力恢复不够,今天就慢悠悠地晃,跑出了近期的最低配速,回到夏天时候的配速。没有关系,跑就行。
今天跑步的人特别多,有一个户外俱乐部在搞活动,估计是半马,因为疫情官方马拉松都取消了,好多小团体就自己搞活动跑。
今日平均配速9:20,最快9:10,平均心率128,最高心率149,距离6公里,时间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