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黶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昨晚偶然翻阅《战国策》,看到这篇文章,顿感其精彩至极。
大概翻译一下:
秦国想从周国借道去讨伐韩国。周国现在处境尴尬了,这道儿借是不借呢?借了,肯定会跟韩国交恶,不借,肯定会跟秦国交恶。秦国肯定是惹不起的,但是在战国那个局势如此复杂而又时刻变化的时期,周国也不想得罪韩国啊。
史黶(音同偃)是个人才啊。他对周国的国君说:“大王你为啥不派个使者去韩国,对韩王说:‘秦敢那么大老远,借道都要来讨伐韩国,就是因为信任东周。韩国为何不给周国送点土地送点重金,这样秦国必起疑心,不信任周国,也就不会借道讨伐韩国了。’然后再派使者对秦王说:‘韩国硬是要把土地给周国,就是为了让秦国对周国产生怀疑,周王不敢接受啊’这样秦国肯定没话说了,还得让周国接受韩国土地。
这样一来,周国既得了韩国的土地,也听 了秦国的话(咱对秦国是说要借的),两边都不得罪。“
为什么说史黶是人才呢?可能有的人一样聪明,但是我看到本文第一句“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的时候,我就想,哎这不完了吗,肯定得得罪一国啊。
然后我转念一想,事情要是如此简单,能上史书吗?于是我猜有人能化解这个难题,但我没想到不仅化解了难题,还有好处能拿啊。
在战国时期,像史黶这样的人到处都是。那个年代的生存法则造就了无数的能说会道,思维清奇的人。
职场如战场,职场也能培养出这样能力的人。不过,有人会觉得这种人是心机婊,不屑于做,也不屑于与之为伍。不是瞎说,因为我有很多同事是这样的,我估计看这篇文章的人也可能有这样的。他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要清白,要坦荡;如果他们遇到了周国这样的处境,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但他们肯定不会像史黶这样对秦韩两国两面说辞。
个人观点:
我十分赞赏史黶。他在他的立场上,为周国谋得了最大的利益。职场上也一样,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我不欣赏那种只讲对错的人,甚至有些讨厌他们。因为这个社会规则,是不允许这样做的,而我既制定不了规则,也改变不了规则。